卷六十下 ‧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

卷六十下 ‧ 列傳第五十下

蔡邕
蔡邕字伯喈, 陳留圉人也。, , 故城在今汴州陳留縣東南。六世祖勳, 謝承書曰:「勳字君嚴。」好黃老, 平帝時為郿令。王莽初, 授以厭戎連率。王莽改隴西郡曰厭戎郡, 守曰連率。勳對印綬仰天歎曰:「吾策名漢室, 死歸其正。昔曾子不受季孫之賜, 況可事二姓哉?」禮記曰:「曾子有疾, 童子曰:『華而睆, 大夫之簀歟?』曾子曰:『然, 斯季孫之賜也, 我未之能易也。元起易簀。』曾元曰:『幸而至於旦, 請敬易之。』曾子曰:『爾之愛我也不如彼也。君子之愛人也以德, 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。吾何求哉?吾得正而斃焉, 斯已矣。』舉扶而易之, 反席未安而沒。」言雖臨死不失正道也。遂攜將家屬逃入深山, 與鮑宣、卓茂等同不仕新室。父棱, 亦有清白行, 謚曰貞定公。邕祖攜碑云:「攜字叔業, 有周之胄。昔蔡叔沒, 成王命其子仲使踐諸侯之位, 以國氏姓, 君其後也。君曾祖父勳, 哀帝時以孝廉為長安邰長。及君之身, 增修厥德, 順帝時以司空高弟遷新蔡長, 年七十九卒。長子棱, 字伯直, 處俗孤黨, 不協于時, 垂翼華髮, 人爵不升, 年五十三卒。」謚法曰:「清白守節曰貞, 純行不差曰定。」
邕性篤孝, 母常滯病三年, 邕自非寒暑節變, 未甞解襟帶, 不寢寐者七旬。母卒, 廬于冢側, 動靜以禮。有菟馴擾其室傍, 又木生連理, 遠近竒之, 多往觀焉。與叔父從弟同居, 三世不分財, 鄉黨高其義。少博學, 師事太傅胡廣。好辭章、數術、天文, 妙操音律。
桓帝時, 中常侍徐璜、左悺等五侯擅恣, 聞邕善鼓琴, 遂白天子, 勑陳留太守督促發遣。邕不得已, 行到偃師, 稱疾而歸。閑居翫古, 不交當世。感東方朔客難及楊雄、班固、崔駰之徒設疑以自通, 楊雄作解嘲, 班固作答賔戲, 崔駰作達旨。及斟酌群言, 韙其是而矯其非, 韙亦是也。作釋誨以戒厲云爾。
  有務世公子誨於華顛胡老曰:, 頂也。華頂謂白首也。新序齊宣王對閭丘卬曰:「士亦華髮墮顛而後可用耳。」左傳宋司馬子魚曰:「雖及胡耇, 獲即取之。」杜預注曰:「胡耇, 元老之稱。」「蓋聞聖人之大寶曰位, 故以仁守位, 以財聚人。易曰「聖人之大寶曰位。何以守位?曰仁。何以聚人?曰財」也。然則有位斯貴, 有財斯富, 行義達道, 士之司也。故伊摯有負鼎之衒, 仲尼設執鞭之言, , 伊尹名也。史記曰, 伊尹欲干湯而無由, 乃為有莘媵臣, 負鼎俎以滋味說湯, 致於王道。衒, 自媒衒也。論語孔子曰:「行義以達其道。」又曰:「富而可求, 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。」周禮滌狼氏下士八人, 執鞭以辟道也。甯子有清商之歌, 百里有豢牛之事。淮南子曰:「甯戚欲干齊桓公, 窮困無以自達, 於是為商旅, 將車以適於齊, 暮宿於郭門, 飯牛車下, 望見桓公, 乃擊牛角而商歌。桓公聞之曰:『異哉!歌者非常人也。』命後車載之。」三齊記載其歌曰:「南山矸, 白石爛, 生不遭堯與舜禪, 短布單衣適至骭, 從昏飯牛薄夜半, 長夜漫漫何時旦!」公恱之, 以為大夫。矸音岸。骭音戶諫反。百里奚, 虞大夫也。史記趙良曰:「百里奚自鬻於秦, 衣褐食牛, 期年而後穆公知之, 舉之牛口之下。」說文曰:「豢, 養也。」夫如是, 則聖哲之通趣, 古人之明志也。夫子生清穆之世, 稟醇和之靈, 覃思典籍, 韞櫝六經, 安貧樂賤, 與世無營, 沈精重淵, 抗志高冥, 包括無外, 綜析無形, 其已久矣。曾不能拔萃出群, 揚芳飛文, 孟子曰:「若仲尼者, 拔乎其萃, 出乎其類。」登天庭, 序彝倫, 埽六合之穢慝, 清宇宙之埃塵, 連光芒於白日, 屬炎氣於景雲。瑞應圖曰「景雲者太平之應也, 一曰慶雲」也。時逝歲暮, 默而無聞。小子惑焉, 是以有云。方今聖上寬明, 輔弼賢知, 崇英逸偉, 不墜於地, 德弘者建宰相而裂土, 才羨者荷榮祿而蒙賜。羨音以戰反, 本或作「美」。盍亦回塗要至, 俛仰取容, , 曲也。要音一遙反。言履直道, 則不能有所至也。輯當世之利, 定不拔之功, 榮家宗於此時, 遺不滅之令蹤?遺猶留也。夫獨未之思邪, 何為守彼而不通此?」彼謂貧賤, 此謂榮祿。
  胡老慠然而笑曰:「若公子, 所謂覩曖昧之利, 而忘昭晢之害;專必成之功, 而忽蹉跌之敗者已。」公子謖爾斂袂而興曰:「胡為其然也?」謖然, 翕斂之貌, 音所六反。胡老曰:「居, 吾將釋汝。居猶坐也。釋, 解也。昔自太極, 君臣始基, 大極, 天地之始也。易曰:「易有太極, 是生兩儀。」有羲皇之洪寧, , 大也。唐虞之至時。三代之隆, 亦有緝熙, 五伯扶微, 勤而撫之。于斯已降, 天網縱, 人紘㢮, 王塗壞, 太極陁, 賈逵注國語曰:「小崩曰陁。」君臣土崩, 上下瓦解。淮南子曰:「武王伐紂, 左操黃鉞, 右執白旄而麾之, 則瓦解而走, 遂土崩而下。」於是智者騁詐, 辯者馳說, 武夫奮略, 戰士講銳。, 習也。電駭風馳, 霧散雲披, 變詐乖詭, 以合時宜。或畫一策而綰萬金, 或談崇朝而錫瑞珪。戰國策曰, 秦昭王見頓弱, 頓弱曰:「韓, 天下之喉咽也;魏, 天下之匈臆也。王資臣萬金而游之, 天下可圖也。」秦王曰:「善。」乃資萬金, 使東遊韓、魏, 入其將相, 北游燕、趙, 而殺李牧。齊王入朝, 四國畢從, 頓子說之也。史記曰:「虞卿說趙孝成王, 一見賜黃金百溢, 再見賜白璧一雙。」連衡者六印磊落, 合從者駢組流離。連衡謂張儀, 合從謂蘇秦, 並佩六國之印。駢, 並也。組, 綬也。流離, 光彩貌也。隆貴翕習, 積富無崖, 據巧蹈機, 以忘其危。夫華離蔕而萎, 條去幹而枯, 女冶容而淫, 士背道而辜。人毀其滿, 神疾其邪, 利端始萌, 害漸亦牙。速速方轂, 夭夭是加, 詩小雅曰:「速速方穀, 夭夭是12-487e。」毛萇注云:「速速, 陋也。」鄭玄注云:「穀, 祿也。」言鄙陋小人, 將貴而得祿也。夭, 殺也。12-487e, 破之也。韓詩亦同。此作「轂」者, 蓋謂小人乘寵, 方轂而行。方猶並也。欲豐其屋, 乃蔀其家。易豐卦上六曰:「豐其屋, 蔀其家。」王弼注云:「蔀, 覆也。屋厚覆, 闇之甚也。」蔀音部。是故天地否閉, 聖哲潛形, 易文言曰:「天地閉, 賢人隱。」石門守晨, 沮、溺耦耕, 論語曰:「子路宿於石門。晨門曰:『奚自?」子路曰:『自孔氏。』鄭玄注云:「石門, 魯城外門也。晨門, 主晨夜開閉者。」又曰:「長沮、桀溺耦而耕。」並隱遁人也。顏歜抱璞, 蘧瑗保生, 戰國策齊宣王謂顏歜曰:「願先生與寡人遊。」歜辭曰:「玉生於山, 制則毀焉, 非不寶也, 然失璞不完。士生鄙野, 選而祿焉, 非不貴也, 而形神不全。歜願得晚食以當肉, 安步以當車, 無罪以當貴, 清靜以自娛。知足矣。歸反於樸, 則終身不辱。」論語孔子曰:「蘧伯玉邦有道則仕, 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。」此為保其生也。齊人歸樂, 孔子斯征, 雍渠驂乘, 逝而遺輕。論語曰:「齊人饋女樂, 季桓子受之, 三日不朝。孔子行。」史記曰:「衞靈公與夫人同車, 宦者雍渠參乘。孔子曰: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。』於是醜之, 去衞適曹。」遺輕謂若棄輕細之物而去, 言惡之甚也。夫豈慠主而背國乎?道不可以傾也。
  且我聞之, 日南至則黃鍾應, 融風動而魚上冰, 蕤賔統則微陰萌, 蒹葭蒼而白露凝。月令:「仲冬, 律中黃鍾。」融風, 艮之風也。月令:「孟春, 東風解凍, 魚上冰。」又:「仲夏之月, 律之蕤賔。」微陰謂一陰爻生也。詩秦風曰:「蒹葭蒼蒼, 白露為霜。」爾雅曰:「蒹, 薕也。葭, 蘆也。」寒暑相推, 陰陽代興, 運極則化, 理亂相承。今大漢紹陶唐之洪烈, 盪四海之殘灾, 隆隱天之高, 拆絙地之基。絙音古鄧反。絙與亘同。皇道惟融, 帝猷顯㔻, 汦汦庶類, 含甘吮滋。汦汦, 齊貌。檢六合之群品, 濟之乎雍熙, 群僚恭己於職司, 聖主垂拱乎兩楹。君臣穆穆, 守之以平, 濟濟多士, 端委縉綎, 端委, 禮衣也。左傳曰:「太伯端委以持周禮。」說文曰:「縉, 赤白色也。」綎, 系綬也, 音它丁反。鴻漸盈階, 振鷺充庭。易曰:「鴻漸于陸。」鴻, 水鳥也。漸出於陸, 喻君子仕進於朝。詩曰:「振振鷺, 鷺于下。」注云:「鷺, 白鳥也。喻絜白之士, 群集君之朝也。」譬猶鍾山之玉, 泗濵之石, 累珪璧不為之盈, 探浮磬不為之索。山海經曰:「黃帝取密山之玉策, 投之鍾山之陽。」尚書曰:「泗濵浮磬。」注云「水中見石, 可以為磬。」言鍾山多玉, 泗水多石, 喻漢多賢人。索, 盡也, 音所格反。曩者, 洪源辟而四隩集, 武功定而干戈戢, 獫狁攘而吉甫宴, 城濮捷而晉凱入。, 開也, 音頻亦反。謂禹理洪水而開道之。尚書曰:「四隩旣宅。」隩, 居也, 音於六反。武功定謂武王伐紂。詩周頌曰:「載戢干戈。」詩小雅曰:「薄伐獫狁, 至于太原, 吉甫燕喜, 旣多受祉。」鄭玄注曰:「吉甫旣伐獫狁而歸, 天子以燕禮樂之也。」左傳, 晉與楚戰於城濮, 楚師敗績, 故晉凱樂而歸也。故當其有事也, 則蓑笠並載, 擐甲揚鋒, 不給於務;蓑音素和反。詩小雅曰:「荷蓑荷笠。」毛萇注云:「荷, 揭也。蓑所以備雨。笠所以禦暑。」擐, 貫也。當其無事也, 則舒紳緩佩, 鳴玉以步, 綽有餘裕。
  夫世臣、門子, 暬御之族, 詩小雅曰:「曾我暬御。」毛萇注云:「暬御, 侍御也。」天隆其祜, 主豐其祿。抱膺從容, 爵位自從, 攝須理髯, 餘官委貴。其取進也, 順傾轉圓, 不足以喻其便;逡巡放屣, 不足以況其易。夫夫有逸群之才, 人人有優贍之智。童子不問疑於老成, 瞳矇不稽謀於先生。心恬澹於守高, 意無為於持盈。老子曰:「持而盈之, 不如其已。」河上公注云:「持滿必傾, 不如止也。」粲乎煌煌, 莫非華榮。明哲泊焉, 不失所寧。泊猶靜也。狂淫振蕩, 乃亂其情。貪夫殉財, 夸者死權。賈誼服鳥賦之文也。言夸華者必死於權埶也。瞻仰此事, 體躁心煩。闇謙盈之効, 迷損益之數。易曰:「天道虧盈而益謙。」又曰:「損益盈虛, 與時偕行。」王弼注云:「自然之質, 各定其分, 短者不為不足, 長者不為有餘, 損益將何加焉?」騁駑駘於脩路, 慕騏驥而增驅, 卑俯乎外戚之門, 乞助乎近貴之譽。榮顯未副, 從而顛踣, 踣音步北反, 協韻音赴。下獲熏胥之辜, 高受滅家之誅。詩小雅曰:「若此無罪, 勳胥以痡。」勳, 帥也。胥, 相也。痡, 病也。言此無罪之人, 而使有罪者相帥而病之, 是其大甚。見韓詩。前書曰:「史遷薰胥以刑。」音義云:「謂相薰蒸得罪也。」誅, 協韻音丁注反。前車已覆, 襲軌而騖, 曾不鑒禍, 以知畏懼。予惟悼哉, 害其若是!, 何也, 音曷。天高地厚, 跼而蹐之。詩小雅曰「謂天蓋高, 不敢不跼。謂地蓋厚, 不敢不蹐」。怨豈在明, 患生不思。戰戰兢兢, 必慎厥尤。
  且用之則行, 聖訓也;舍之則藏, 至順也。論語孔子曰:「用則行, 捨則藏。」故言聖訓也。夫九河盈溢, 非一凷所防;九河謂河水分為九道。爾雅曰, 徒駭、太史、馬頰、覆釜、胡蘇、簡、絜、鉤般、鬲津, 是謂九河也。帶甲百萬, 非一勇所抗。協韻音苦郎反。今子責匹夫以清宇宙, 庸可以水旱而累堯、湯乎?懼煙炎之毀熸, 何光芒之敢揚哉!煙炎, 煙火之微細者。言常懼微細以致毀滅。杜預注左傳曰:「吳楚之閒謂火滅為熸。」音子廉反。炎音焰。且夫地將震而樞星直, 井無景則日陰食, 晏子見伯常騫, 問曰:「昔吾見維星絕, 樞星散, 地其動乎?」見晏子春秋。陰食謂不顯食也。凡日陰食則井無影也。元首寬則望舒朓, 侯王肅則月側匿。望舒, 月也。尚書大傳曰:「晦而月見西方, 謂久朓。朔而月見東方, 謂之側匿。側匿則侯王肅, 朓則侯王舒。」注:「肅, 急也。舒, 緩也。」是以君子推微達著, 尋端見緒, 履霜知冰, 踐露知暑。時行則行, 時止則止, 消息盈冲, 取諸天紀。易坤文言曰:「履霜堅冰至。」艮卦曰:「時行則行, 時止則止。」豐卦曰:「天地盈虛, 與時消息。」利用遭泰, 可與處否, 樂天知命, 持神任己。群車方奔乎險路, 安能與之齊軌?思危難而自豫, 故在賤而不恥。方將騁馳乎典籍之崇塗, 休息乎仁義之淵藪, 前書司馬相如曰:「游于六蓺之園, 馳騖乎仁義之塗。」班固曰「肴覆仁義之林藪」也。槃旋乎周、孔之庭宇, 揖儒、墨而與為友。舒之足以光四表, 收之則莫能知其所有。若乃丁千載之運, 應神靈之符, 闓閶闔, 乘天衢, 擁華蓋而奉皇樞, 古今注曰:「華蓋, 黃帝所作也。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, 常有五色雲氣, 金枝玉葉, 因而作華蓋。」納玄策於聖德, 宣太平於中區。計合謀從, 己之圖也;勳績不立, 予之辜也。龜鳳山翳, 霧露不除, 踊躍草萊, 祗見其愚。不我知者, 將謂之迂。龜鳳喻賢人, 霧露喻昏闇也。迂, 曲也。脩業思真, 弃此焉如?靜以俟命, 不斁不渝。, 厭也。渝, 變也。百歲之後, 歸乎其居。詩晉風也。毛萇注云:「居, 墳墓也。」幸其獲稱, 天所誘也。謂小人妄得稱舉者, 天之所誘, 後必遇害也。罕漫而已, 非己咎也。罕漫猶無所知聞也, 非君子之咎也。昔伯翳綜聲於鳥語, 葛盧辯音於鳴牛, 董父受氏於豢龍, 奚仲供德於衡輈, 伯翳即秦之先伯益也, 能與鳥語。見史記。葛盧, 東夷介國之君也。介葛盧聘於魯, 聞牛鳴, 曰:「是生三犧, 皆用之矣。」問之, 如其言。晉太史蔡墨曰:「昔有董父, 實甚好龍, 能求嗜欲以飲食之, 以服事帝舜。帝賜姓曰董, 氏曰豢龍。」並見左傳。奚仲, 薛之祖也。世本曰:「奚仲作車。」衡, 軛也。輈, 轅也。倕氏興政於巧工, 造父登御於驊騮, 非子享土於善圉, 狼瞫取右於禽囚, , 舜之巧人也。見尚書。造父者, 秦之先也, 為周穆王御驊騮、騄耳之乘。非子亦秦之先, 善養馬。周孝王使主馬於汧、渭之閒, 馬大蕃息, 分土為附庸, 邑之於秦。並見史記。圉, 養馬人也。見周禮。左傳曰:「戰於殽, 晉襄公縛秦囚, 使萊駒以戈斬之。囚呼, 萊駒失戈, 狼瞫取戈斬之, 遂以為車右。」瞫音舒飪反。弓父畢精於筋角, 佽非明勇於赴流, 壽王創基於格五, 東方要幸於談優, 弓父, 弓工也。闕子曰:「宋景公使弓工為弓, 九年, 來見公。公曰:『為弓亦遲矣。』對曰;『臣精盡於弓矣。』獻弓而歸, 三日而死。公張弓東向而射, 矢踰西霜之山, 集彭城之東, 其餘力逸勁, 飲羽於石梁。」呂氏春秋曰, 荊人佽飛入江斬蛟。前書, 武帝時, 吾丘壽王字子贛, 以善格五待制。格五, 今之簺也。東方朔以善談笑俳優得幸。班固曰:「朔應諧似優。」杜預注左傳曰:「優, 調戲也。」上官効力於執蓋, 弘羊據相於運籌。僕不能參跡於若人, 故抱璞而優遊。」前書, 上官桀, 武帝時為期門郎, 從上甘泉, 大風, 車不得行, 解蓋授桀, 雖風, 蓋常屬車。桑弘羊, 洛陽賈人也, 以能心計為侍中。
  於是公子仰首降階, 忸怩而避。忸怩, 心慙也。忸音女六反。怩音尼。胡老乃揚衡含笑, , 眉目之閒也。援琴而歌。歌曰:「練余心兮浸太清, 滌穢濁兮存正靈。和液暢兮神氣寧, 情志泊兮心亭亭, 嗜欲息兮無由生。踔宇宙而遺俗兮, 眇翩翩而獨征。」太清謂天也。和液謂和氣靈液也。亭亭, 孤峻之貌。踔猶越也, 音丑敎反。
建寧三年, 辟司徒橋玄府, 玄甚敬待之。出補河平長。召拜郎中, 校書東觀。遷議郎。邕以經籍去聖久遠, 文字多謬, 俗儒穿鑿, 疑誤後學, 熹平四年, 乃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、光祿大夫楊賜、諫議大夫馬日磾、議郎張馴、韓說、太史令單颺等, 堂谿, 姓也。先賢行狀曰:「典字子度, 潁川人, 為西鄂長。」奏求正定六經文字。靈帝許之, 邕乃自書冊於碑, 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。洛陽記曰:「太學在洛城南開陽門外, 講堂長十丈, 廣二丈。堂前石經四部。本碑凡四十六枚, 西行, 尚書、周易、公羊傳十六碑存, 十二碑毀。南行, 禮記十五碑悉崩壞。東行, 論語三碑, 二碑毀。禮記碑上有諫議大夫馬日磾、議郎蔡邕名。」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。及碑始立, 其觀視及摹寫者, 車乘日千餘兩, 填塞街陌。
, 朝議以州郡相黨, 人情比周, 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。至是復有三互法, 三互謂婚姻之家及兩州人不得交互為官也。謝承書曰「史弼遷山陽太守, 其妻鉅野薛氏女, 以三互自上, 轉拜平原相」是也。禁忌轉密, 選用艱難。幽冀二州久缺不補。邕上疏曰:「伏見幽、冀舊壤, 鎧馬所出, , 甲也。周禮考工記曰:「燕無函。」函亦甲也, 言幽、燕之地, 家家皆能為函, 故無函匠也。左傳曰:「冀之北土, 馬之所生。」比年兵飢, 漸至空耗。今者百姓虛縣, 縣音玄。萬里蕭條, 闕職經時, 吏人延屬, 而三府選舉踰月不定。臣經怪其事, 而論者云『避三互』。十一州有禁, 當取二州而已。又二州之士, 或復限以歲月, 狐疑遟淹, 以失事會。愚以為三互之禁, 禁之薄者, 今但申以威靈, 明其憲令, 在任之人豈不戒懼, 而當坐設三互, 自生留閡邪?昔韓安國起自徒中, 朱買臣出於幽賤, 並以才宜, 還守本邦。前書, 安國字長孺, 梁人。坐法抵罪。居無幾, 天子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內史, 起徒中為二千石。買臣字翁子, 吳人。家貧, 負薪賣以給食, 歌謳道中, 後拜會稽太守。又張敞亡命, 擢授劇州。豈復顧循三互, 繼以末制乎?前書, 敞字子高, 河東人也。為京兆尹, 坐與楊惲厚善, 制免為庶人, 從闕下亡命。數月, 冀州部有大賊, 天子思敞功, 使使者召拜為冀州刺史。三公明知二州之要, 所宜速定, 當越禁取能, 以救時敝;而不顧爭臣之義, 苟避輕微之科, 選用稽滯, 以失其人。臣願陛下上則先帝, 蠲除近禁, 其諸州刺史器用可換者, 無拘日月三互, 以差厥中。」書奏不省。
, 帝好學, 自造皇羲篇五十章, 因引諸生能為文賦者。本頗以經學相招, 後諸為尺牘及工書鳥篆者, 皆加引召, 遂至數十人。說文曰:「牘, 書板也, 長一尺。」蓺文志曰:「六體者, 古文、竒字、篆書、隷書、繆篆、蟲書。」音義曰:「古文謂孔子壁中書也。竒字即古文而異者也。篆書謂小篆, 蓋秦始皇使程邈所作也。隷書亦程邈所獻, 主於徒隷, 從簡易也。繆篆謂其文屈曲纏繞, 所以摹印章也。蟲書謂為蟲鳥之形, 所以書旛信也。」侍中祭酒樂松、賈護多引無行趣埶之徒, 並待制鴻都門下, 憙陳方俗閭里小事, 帝甚恱之, 待以不次之位。又市賈小民, 為宣陵孝子者, 復數十人, 悉除為郎中、太子舍人。時頻有雷霆疾風, 傷樹拔木, 地震、隕雹、蝗蟲之害。又鮮卑犯境, 役賦及民。六年七月, 制書引咎, 誥群臣各陳政要所當施行。邕上封事曰:
  臣伏讀聖旨, 雖周成遇風, 訊諸執事, 宣王遭旱, 密勿祗畏, 無以或加。尚書金縢曰:「秋大孰未穫, 天大雷電以風, 王乃問諸史百執事。」詩大雅雲漢篇序曰:「宣王遇旱, 側身脩行, 欲消去之, 故大夫仍叔作雲漢之詩以美之。」密勿祗畏言勤勞戒懼也。臣聞天降灾異, 緣象而至。辟歷數發, 辟音普歷反。史記曰「霹靂, 陽氣之動」也。殆刑誅繁多之所生也。風者天之號令, 所以敎人也。翼氏風角曰:「風者天之號令, 所以譴告人君者。」夫昭事上帝, 則自懷多福;詩大雅曰:「昭事上帝, 聿懷多福。」聿, 遂也。懷, 來也。宗廟致敬, 則鬼神以著。國之大事, 實先祀典, 左傳曰:「國之大事, 在祀與戎。」天子聖躬所當恭事。臣自在宰府, 及備朱衣, 宰府謂司徒橋玄府也。朱衣謂祭官也。漢官儀曰:「漢家赤行, 齊者絳絝韤。」韤音文伐反。迎氣五郊, 而車駕稀出, 四時至敬, 屢委有司, 雖有解除, 猶為踈廢。解除謂謝過也。故皇天不恱, 顯此諸異。鴻範傳曰:「政悖德隱, 厥風發屋折木。」坤為地道, 易稱安貞。易坤文言曰:「地道也, 妻道也。」其彖曰:「安貞之吉, 應地無疆。」陰氣憤盛, 則當靜反動, 法為下叛。夫權不在上, 則雹傷物;政有苛暴, 則虎狼食人;貪利傷民, 則蝗蟲損稼。去六月二十八日, 太白與月相迫, 兵事惡之。鮮卑犯塞, 所從來遠, 今之出師, 未見其利。上違天文, 下逆人事。誠當博覽衆議, 從其安者。臣不勝憤滿, 謹條宜所施行七事表左:表左謂陳之於表左也, 猶今云「如左」、「如右」。
  一事:明堂月令, 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節, 迎五帝於郊, 天子居明堂, 各依其月布政, 故云「明堂月令」。四立謂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。各以其日, 天子親迎氣於其方, 并祭其方之帝。季夏之末, 祭中央帝也。所以導致神氣, 祈福豐年。清廟祭祀, 追往孝敬, 養老辟雍, 示人禮化, 皆帝者之大業, 祖宗所祗奉也。而有司數以蕃國踈喪, 宮內產生, 及吏卒小汙, 小汙謂病及死也。屢生忌故。竊見南郊齋戒, 未甞有廢, 至於它祀, 輒興異議。豈南郊卑而它祀尊哉?孝元皇帝策書曰:「禮之至敬, 莫重於祭, 所以竭心親奉, 以致肅祗者也。」又元和故事, 復申先典。章帝元和二年制曰:「山川百神應典禮者, 尚未咸秩, 其議脩群祀, 以祈豐年。」又宗祀五帝于汶上明堂。三年, 望祀華、霍, 東柴岱宗, 為人祈福。前後制書, 推心懇惻。而近者以來, 更任太史。忘禮敬之大, 任禁忌之書, 拘信小故, 以虧大典。禮, 妻妾產者, 齋則不入側室之門, 無廢祭之文也。禮記曰「妻將生子, 及月辰, 居側室, 夫使人日再問之。夫齋, 則不入側室之門」也。所謂宮中有卒, 三月不祭者, 謂士庶人數堵之室, 共處其中耳, 儀禮曰:「有死於宮中者, 則為之三月不舉祭。」豈謂皇居之曠, 臣妾之衆哉?自今齋制宜如故典, 庶答風霆灾妖之異。
  二事:臣聞國之將興, 至言數聞, 內知己政, 外見民情。是故先帝雖有聖明之姿, 而猶廣求得失。又因灾異, 援引幽隱, 重賢良、方正、敦朴、有道之選, 危言極諫, 不絕於朝。陛下親政以來, 頻年灾異, 而未聞特舉博選之旨。誠當思省述脩舊事, 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, 以解易傳「政悖德隱」之言。
  三事:夫求賢之道, 未必一塗, 或以德顯, 或以言揚。頃者, 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見賞, 恒被謗訕之誅, 遂使群下結口, 莫圖正辭。郎中張文前獨盡狂言, 聖聽納受, 以責三司。臣子曠然, 衆庶解恱。漢名臣奏張文上疏, 其略曰:「春秋義曰:『蝗者貪擾之氣所生。天意若曰:貪狼之人, 蠶食百姓, 若蝗食禾稼而擾萬民。獸齧人者, 象暴政若獸而齧人。』京房易傳曰:『小人不義而反尊榮, 則虎食人, 辟歷殺人, 亦象暴政, 妄有喜怒。』政以賄成, 刑放於寵, 推類敘意, 探指求原, 皆象群下貪狼, 威敎妄施, 或苦蝗蟲。宜勑正衆邪, 清審選舉, 退屏貪暴。魯僖公小國諸侯, 勑政脩己, 斥退邪臣, 尚獲其報, 六月甚雨之應。豈況萬乘之主, 脩善求賢?宜舉敦朴, 以輔善政。陛下體堯舜之聖, 秉獨見之明, 恢太平之業, 敦經好學, 流布遠近, 可留須臾神慮, 則可致太平, 招休徵矣。」制曰:「下太尉、司徒、司空。夫瑞不虛至, 灾必有緣。朕以不德, 秉統未明, 以招祅偽, 將何以昭顯憲法哉?三司任政者也, 所當夙夜, 而各拱默, 訖未有聞, 將何以奉答天意, 敉寧我人?其各悉心思所崇改, 務消復之術, 稱朕意焉。」臣愚以為宜擢文右職, 以勸忠謇, , 用事之便, 謂樞要之官。宣聲海內, 博開政路。
  四事:夫司隷校尉、諸州刺史, 所以督察姦枉, 分別白黑者也。伏見幽州刺史楊憙、益州刺史龐芝、涼州刺史劉虔, 各有奉公疾姦之心, 憙等所糾, 其効尤多。餘皆枉橈, 不能稱職。或有抱罪懷瑕, 與下同疾, 綱網㢮縱, 莫相舉察, 公府臺閣亦復默然。五年制書, 議遣八使, 又令三公謠言奏事。漢官儀曰:「三公聽採長吏臧否, 人所疾苦, 條奏之。」是為舉謠言者也。是時奉公者欣然得志, 邪枉者憂悸失色。未詳斯議, 所因寢息。昔劉向奏曰:「夫執狐疑之計者, 開群枉之門;養不斷之慮者, 來讒邪之口。」語見前書。今始聞善政, 旋復變易, 足令海內測度朝政。宜追定八使, 糾舉非法, 更選忠清, 平章賞罰。, 和也。章, 明也。三公歲盡, 差其殿最, 使吏知奉公之福, 營私之禍, 則衆灾之原庶可塞矣。
  五事:臣聞古者取士, 必使諸侯歲貢。尚書大傳曰:「古者諸侯之於天子, 三年一貢士。一適謂之攸好德, 再適謂之賢賢, 三適謂之有功。」注云:「適猶得也。」孝武之世, 郡舉孝廉, 又有賢良、文學之選, 於是名臣輩出, 文武並興。漢之得人, 數路而已。數路謂孝廉、賢良、文學之類也。夫書畫辭賦, 才之小者, 匡國理政, 未有其能。陛下即位之初, 先涉經術, 聽政餘日, 觀省篇章, 聊以游意, 當代博弈, 非以敎化取士之本。而諸生競利, 作者鼎沸。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;下則連偶俗語, 有類俳優;或竊成文, 虛冒名氏。臣每受詔於盛化門, 差次錄弟, 其未及者, 亦復隨輩皆見拜擢。旣加之恩, 難復收改, 但守奉祿, 於義已弘, 不可復使理人及仕州郡。昔孝宣會諸儒於石渠, 章帝集學士於白虎, 通經釋義, 其事優大, 文武之道, 所宜從之。若乃小能小善, 雖有可觀, 孔子以為「致遠則泥」, 君子故當志其大者。論語子夏曰:「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, 致遠恐泥。」鄭玄注云:「小道, 如今諸子書也。泥謂滯陷不通。」此邕以為孔子之言, 當別有所據也。
  六事:墨綬長吏, 職典理人, 漢官儀曰「秩六百石, 銅章墨綬」也。皆當以惠利為績, 日月為勞。襃責之科, 所宜分明。而今在任無復能省, 及其還者, 多召拜議郎、郎中。若器用優美, 不宜處之冗散。如有釁故, 自當極其刑誅。豈有伏罪懼考, 反求遷轉, 更相放効, 臧否無章?先帝舊典, 未甞有此。可皆斷絕, 以覈真偽。
  七事:伏見前一切以宣陵孝子者為太子舍人。臣聞孝文皇帝制喪服三十六日, 雖繼體之君, 父子至親, 公卿列臣, 受恩之重, 皆屈情從制, 不敢踰越。今虛偽小人, 本非骨肉, 旣無幸私之恩, 又無祿仕之實, 惻隱思慕, 情何緣生?而群聚山陵, 假名稱孝, 行不隱心, 義無所依, 至有姦軌之人通容其中。桓思皇后祖載之時, 周禮曰:「喪祝掌大喪, 及祖飾棺, 乃載, 遂御之。」鄭玄注云:「祖謂將葬祖祭於庭, 載謂升柩於車也。」東郡有盜人妻者亡在孝中, 本縣追捕, 乃伏其辜。虛偽雜穢, 難得勝言。又前至得拜, 後輩被遺;或經年陵次, 以暫歸見漏;或以人自代, 亦蒙寵榮。爭訟怨恨, 凶凶道路。太子官屬宜搜選令德, 豈有但取丘墓凶醜之人?其為不祥, 莫與大焉。宜遣歸田里, 以明詐偽。
書奏, 帝乃親迎氣北郊, 及行辟雍之禮。又詔宣陵孝子為舍人者, 悉改為丞尉焉。光和元年, 遂置鴻都門學, 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。其諸生皆勑州郡三公舉用辟召, 或出為刺史、太守, 入為尚書、侍中, 乃有封侯賜爵者, 士君子皆恥與為列焉。
時妖異數見, 人相驚擾。其年七月, 詔召邕與光祿大夫楊賜、諫議大夫馬日磾、議郎張華、太史令單颺詣金商門, 引入崇德殿, 洛陽記曰「南宮有崇德殿、太極殿, 西有金商門」也。使中常侍曹節、王甫就問灾異及消改變故所宜施行。邕悉心以對, 事在五行、天文志。其志今亡。續漢志曰, 光和元年, 詔問曰:「連年蝗蟲, 其咎焉在?」邕對曰:「易傳云:『大作不時天降灾, 厥咎蝗蟲來。』河圖秘徵篇曰:『帝貪則政暴, 吏酷則誅慘。生蝗蟲, 貪苛之所致也。』」又南宮侍中寺, 雌雞欲化為雄, 一身毛皆似雄, 但頭冠尚未變。詔以問邕。對曰:「貌之不恭, 則有雞禍。宣帝黃龍元年, 未央宮雌雞化為雄, 不鳴無距。是歲元帝初即位, 將立王皇后。至初元元年, 丞相史家雌雞化為雄, 距而鳴將。是歲后父禁為平陽侯, 女立為后。至哀帝晏駕, 后攝政, 王莽以后兄子為大司馬, 由是為亂。臣竊推之, 頭為元首, 人君之象。今雞一身已變, 未至於頭而止, 是將有其事而不遂成之象也。若應之不精, 政無所改, 頭冠或成, 為患滋大也。」又特詔問曰:「比災變互生, 未知厥咎, 朝廷焦心, 載懷恐懼。每訪群公卿士, 庶聞忠言, 而各存括囊, 莫肯盡心。括囊喻閉口而不言。易曰:「括囊无咎。」王弼注云:「括, 結也。」以邕經學深奧, 故密特稽問, 宜披露失得, 指陳政要, 勿有依違, 自生疑諱。具對經術, 以皁囊封上。」漢官儀曰「凡章表皆啟封, 其言密事得皁囊」也。邕對曰:「臣伏惟陛下聖德允明, 深悼災咎, 襃臣末學, 特垂訪及, 非臣螻蟻所能堪副。斯誠輸寫肝膽出命之秋, 豈可以顧患避害, 使陛下不聞至戒哉!臣伏思諸異, 皆亡國之怪也。天於大漢, 殷勤不已, 故屢出祅變, 以當譴責, 欲令人君感悟, 改危即安。今災眚之發, 不於它所, 遠則門垣, 近在寺署, 其為監戒, 可謂至切。蜺墯鷄化, 皆婦人干政之所致也。前者乳母趙嬈, 嬈音奴鳥反。貴重天下, 生則貲藏侔於天府, 死則丘墓踰於園陵, 兩子受封, 兄弟典郡;續以永樂門史霍玉, 依阻城社, 又為姦邪。今者道路紛紛, 復云有程大人者, 察其風聲, 將為國患。宜高為隄防, 明設禁令, 深惟趙、霍, 以為至戒。趙嬈及霍玉也。今聖意勤勤, 思明邪正。而聞太尉張顥為玉所進;光祿勳姓璋, , 姓也;璋, 名也。漢有姓偉。有名貪濁;又長水校尉趙玹、音玄。蔡邕集「玹」作「玄」。屯騎校尉蓋升, 並叨時幸, 榮富優足。宜念小人在位之咎, 退思引身避賢之福。尚書曰:「君子在野, 小人在位。」伏見廷尉郭禧, 純厚老成;光祿大夫橋玄, 聦達方直;故太尉劉寵, 忠實守正:並宜為謀主, 數見訪問。夫宰相大臣, 君之四體, 謂股肱也。委任責成, 優劣已分, 不宜聽納小吏, 雕琢大臣也。雕琢猶鐫削以成其罪也。又尚方工技之作, 鴻都篇賦之文, 可且消息, 以示惟憂。詩云:『畏天之怒, 不敢戲豫。』天戒誠不可戲也。宰府孝廉, 士之高選。近者以辟召不慎, 切責三公, 而今並以小文超取選舉, 開請託之門, 違明王之典, 衆心不厭, 莫之敢言。, 伏也, 音一葉反。臣願陛下忍而絕之, 思惟萬機, 以答天望。聖朝旣自約厲, 左右近臣亦宜從化。人自抑損, 以塞咎戒, 則天道虧滿, 鬼神福謙矣。臣以愚贛, 感激忘身, 敢觸忌諱, 手書具對。夫君臣不密, 上有漏言之戒, 下有失身之禍。易曰:「君不密則失臣, 臣不密則失身。」願寢臣表, 無使盡忠之吏受怨姦仇。」章奏, 帝覽而歎息, 因起更衣, 曹節於後竊視之, 悉宣語左右, 事遂漏露。其為邕所裁黜者, 皆側目思報。
, 邕與司徒劉郃素不相平, 叔父衞尉質質字子文, 著漢職儀。又與將作大匠陽球有隙。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, 璜遂使人飛章言邕、質數以私事請託於郃, 郃不聽, 邕含隱切, 志欲相中。中傷也。於是詔下尚書, 召邕詰狀。邕上書自陳曰:「臣被召, 問以大鴻臚劉郃前為濟陰太守, 臣屬吏張宛長休百日, , 假也。前書音義曰「吏病滿百日當免」也。郃為司隷, 又託河內郡吏李竒為州書佐, 續漢志曰:「書佐, 主幹文書。」及營護故河南尹羊陟、侍御史胡母班, 郃不為用致怨之狀。邕集其奏曰:「邕屬張宛長休百日, 郃假宛五日;復屬河南李竒為書佐, 郃不為召;太山黨魁羊陟與邕季父衞尉質對門九族, 質為尚書, 營護阿擁, 令文書不覺, 郃被詔書考胡母班等, 辭與陟為黨, 質及邕頻詣郃問班所及, 郃不應, 遂懷怨恨, 欲必中傷郃。」制曰:「下司隷校尉正處上。」邕集作「綦母班」也。臣征營怖悸, 肝膽塗地, 不知死命所在。竊自尋案, 實屬宛、竒, 不及陟、班。凡休假小吏, 非結恨之本。與陟姻家, 豈敢申助私黨?如臣父子欲相傷陷, 當明言臺閣, 具陳恨狀所緣。內無寸事, 而謗書外發, 宜以臣對與郃參驗。臣得以學問特蒙襃異, 執事秘館, 操管御前, 姓名貌狀, 微簡聖心。今年七月, 召詣金商門, 問以灾異, 齎詔申旨, 齎猶持也, 與賫通。誘臣使言。臣實愚贛, 唯識忠盡, 出命忘軀, 不顧後害, 遂譏刺公卿, 內及寵臣。實欲以上對聖問, 救消災異, 規為陛下建康寧之計。陛下不念忠臣直言, 宜加掩蔽, 誹謗卒至, 便用疑怪。盡心之吏, 豈得容哉?詔書每下, 百官各上封事, 欲以改政思譴, 除凶致吉, 而言者不蒙延納之福, 旋被陷破之禍。今皆杜口結舌, 以臣為戒, 誰敢為陛下盡忠孝乎?臣季父質, 連見拔擢, 位在上列。臣被蒙恩渥, 數見訪逮。言事者因此欲陷臣父子, 破臣門戶, 非復發糾姦伏, 補益國家者也。臣年四十有六, 孤特一身, 得託名忠臣, 死有餘榮, 恐陛下於此不復聞至言矣。臣之愚冗, 職當咎患, 但前者所對, 質不及聞, 前在金商門對事之時, 質為下邳相, 故不聞也。而衰老白首, 橫見引逮, 隨臣摧沒, 并入阬埳, 誠冤誠痛。臣一入牢獄, 當為楚毒所迫, 趣以飲章, 辭情何緣復聞?趣音促。飲猶隱却告人姓名, 無可對問。章者, 今之表也。邕集曰:「光和元年, 都官從事張恕, 以辛卯詔書, 收邕送雒陽詔獄。考吏張靜謂邕曰:『省君章云欲仇怨未有所施, 法令無此, 以詔書又刊章家姓名, 不得對相指斥考事, 君學多所見, 古今如此, 豈一事乎?』答曰:『曉是。』吏遂飲章為文書。」臣賢案:俗本有不解「飲」字, 或改為「報」, 或改為「款」, 並非也。死期垂至, 冒昧自陳。願身當辜戮, 匄質不并坐, , 乞也。則身死之日, 更生之年也。惟陛下加餐, 為萬姓自愛。」於是下邕、質於洛陽獄, 劾以仇怨奉公, 議害大臣, 大不敬, 弃市。事奏, 中常侍呂強愍邕無罪, 請之, 帝亦更思其章, 有詔減死一等, 與家屬髡鉗徙朔方, 不得以赦令除。陽球使客追路刺邕, 客感其義, 皆莫為用。球又賂其部主使加毒害, 所賂者反以其情戒邕, 故每得免焉。居五原安陽縣。即西安陽縣也, 故城在今勝州銀城縣。
邕前在東觀, 與盧植、韓說等撰補後漢記, 會遭事流離, 不及得成, 因上書自陳, 奏其所著十意, 猶前書十志也。邕別傳曰:「邕昔作漢記十意, 未及奏上, 遭事流離, 因上書自陳曰:『臣旣到徙所, 乘塞守烽, 職在候望, 憂怖焦灼, 無心能復操筆成草, 致章闕廷。誠知聖朝不責臣謝, 但懷愚心有所不竟。臣自在布衣, 常以為漢書十志下盡王莽而止, 光武已來唯記紀傳, 無續志者。臣所事師故太傅胡廣, 知臣頗識其門戶, 略以所有舊事與臣。雖未備悉, 粗見首尾, 積累思惟, 二十餘年。不在其位, 非外史庶人所得擅述。天誘其衷, 得備著作郎, 建言十志皆當撰錄。會臣被罪, 逐放邊野, 恐所懷隨軀朽腐, 抱恨黃泉, 遂不設施, 謹先顛踣, 科條諸志, 臣欲刪定者一, 所當接續者四, 前志所無臣欲著者五, 及經典群書所宜捃摭, 本奏詔書所當依據, 分別首目, 并書章左, 惟陛下留神省察。臣謹因臨戎長霍圉封上。』有律曆意第一, 禮意第二, 樂意第三, 郊祀意第四, 天文意第五, 車服意第六。」分別首目, 連置章左。帝嘉其才高, 會明年大赦, 及宥邕還本郡。邕自徙及歸, 凡九月焉。將就還路, 五原太守王智餞之。酒酣, 智起舞屬邕, 屬猶勸也, 音燭。邕不為報。智者, 中常侍王甫弟也, 素貴驕, 慙於賔客, 詬邕曰:「徒敢輕我!」邕拂衣而去。智銜之, 密告邕怨於囚放, 謗訕朝廷。內寵惡之。邕慮卒不免, 乃亡命江海, 遠跡吳會。張隲文士傳曰:「邕告吳人曰:『吾昔甞經會稽高遷亭, 見屋椽竹東閒第十六可以為笛。』取用, 果有異聲。」伏滔長笛賦序云「柯亭之觀, 以竹為椽, 邕取為笛, 竒聲獨絕」也。往來依太山羊氏, 積十二年, 在吳。
吳人有燒桐以爨者, 邕聞火烈之聲, 知其良木, 因請而裁為琴, 果有美音, 而其尾猶焦, 故時人名曰「焦尾琴」焉。傅玄琴賦序曰:「齊桓公有鳴琴曰『號鍾』, 楚莊有鳴琴曰『繞梁』, 司馬相如『綠綺』, 蔡邕有『焦尾』, 皆名器也。」, 邕在陳留也, 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, 比往而酒以酣焉。客有彈琴於屏, 邕至門試潛聽之, 曰:「憘!歎聲也, 音僖。以樂召我而有殺心, 何也?」遂反。將命者告主人曰:「蔡君向來, 至門而去。」邕素為邦鄉所宗, 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, 邕具以告, 莫不憮然。憮猶怪也, 音武。彈琴者曰:「我向鼓弦, 見螳蜋方向鳴蟬, 蟬將去而未飛, 螳蜋為之一前一郤。吾心聳然, 惟恐螳蜋之失之也, 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?」邕莞然而笑曰:, 笑貌也, 音胡板反。「此足以當之矣。」
中平六年, 靈帝崩, 董卓為司空, 聞邕名高, 辟之。稱疾不就。卓大怒, 詈曰:「我力能族人, 蔡邕遂偃蹇者, 不旋踵矣。」又切勑州郡舉邕詣府, 邕不得已, , 署祭酒, 甚見敬重。舉高第, 補侍御史, 又轉持書御史, 遷尚書。三日之閒, 周歷三臺。遷巴郡太守, 復留為侍中。
初平元年, 拜左中郎將, 從獻帝遷都長安, 封高陽鄉侯。
董卓賔客部曲議欲尊卓比太公, 稱尚父。卓謀之於邕, 邕曰:「太公輔周, 受命翦商, 故特為其號。今明公威德, 誠為巍巍, 然比之尚父, 愚意以為未可。宜須關東平定, 車駕還反舊京, 然後議之。」卓從其言。
初平二年六月, 地震, 卓以問邕。邕對曰:「地動者, 陰盛侵陽, 臣下踰制之所致也。前春郊天, 公奉引車駕, 乘金華青蓋, 爪畫兩轓, 遠近以為非宜。」續漢志曰:「乘輿大駕, 公卿奉引, 皇太子、皇子皆安車, 朱輪, 青蓋, 金華爪, 畫轓。」廣雅:「轓, 箱也。」卓於是改乘皁蓋車。續漢志曰:「中二千石、二千石皆皁蓋, 朱兩轓。」
卓重董邕才學, 厚相遇待, 每集讌, 輒令邕鼓琴贊事, 邕亦每存匡益。然卓多自佷用, 邕恨其言少從, 謂從弟谷曰:「董公性剛而遂非, 終難濟也。吾欲東奔兖州, 若道遠難達, 且遯逃山東以待之, 何如?」谷曰:「君狀異恒人, 每行觀者盈集。以此自匿, 不亦難乎?」邕乃止。
及卓被誅, 邕在司徒王允坐, 殊不意言之而歎, 有動於色。允勃然叱之曰:「董卓國之大賊, 幾傾漢室。君為王臣, 所宜同忿, 而懷其私遇, 以忘大節!今天誅有罪, 而反相傷痛, 豈不共為逆哉?」即收付廷尉治罪。邕陳辭謝, 乞黥首刖足, 繼成漢史。士大夫多矜救之, 不能得。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:「伯喈曠世逸才, 多識漢事, 當續成後史, 為一代大典。且忠孝素著, 而所坐無名, 誅之無乃失人望乎?」允曰:「昔武帝不殺司馬遷, 使作謗書, 流於後世。凡史官記事, 善惡必書。謂遷所著史記, 但是漢家不善之事, 皆為謗也。非獨指武帝之身, 即高祖善家令之言, 武帝筭緡、榷酤之類是也。班固集云:「司馬遷著書, 成一家之言。至以身陷刑, 故微文刺譏, 貶損當世, 非誼士也。」方今國祚中衰, 神器不固, 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。旣無益聖德, 復使吾黨蒙其訕議。」日磾退而告人曰:「王公其不長世乎?善人, 國之紀也;制作, 國之典也。滅紀廢典, 其能久乎!」邕遂死獄中。允悔, 欲止而不及。時年六十一。搢紳諸儒莫不流涕。北海鄭玄聞而歎曰:「漢世之事, 誰與正之!」兖州、陳留閒皆畫像而頌焉。
其撰集漢事, 未見錄以繼後史。適作靈紀及十意, 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, 因李傕之亂, 湮沒多不存。所著詩、賦、碑、誄、銘、讚、連珠、箴、弔、論議、獨斷、勸學、釋誨、叙樂、女訓、篆埶、祝文、章表、書記, 凡百四篇, 傳於世。
論曰:意氣之感, 士所不能忘也。流極之運, 有生所共深悲也。, , 皆放也。極音紀力反。當伯喈抱鉗扭, 徙幽裔, 仰日月而不見照燭, 臨風塵而不得經過, 謂迫促之, 令不得避風塵也。其意豈及語平日倖全人哉!及解刑衣, 竄歐越, 潛舟江壑, 不知其遠, 捷步深林, 尚苦不密, 但願北首舊丘, 歸骸先壟, 又可得乎?董卓一旦入朝, 辟書先下, 分明枉結, 信宿三遷。謂三日之閒, 位歷三臺也。匡導旣申, 狂僭屢革, 資同人之先號, 得北叟之後福。易同人卦曰:「先號咷而後笑。」北叟, 塞上叟也。其馬亡入胡中, 人皆弔之。叟曰:「何知非福?」居數月, 其馬引胡駿馬而歸, 人皆賀之。叟曰:「何知非禍?」及家富馬良, 其子好騎, 墯而折髀, 人皆弔之。叟曰:「何知非福?」居一年, 胡夷大入, 丁壯皆戰死者十九, 其子獨以跛之故, 子父相保。見淮南子也。屬其慶者, 夫豈無懷?慶謂恩遇也。懷, 思也。荷恩遇者, 豈不思之乎?君子斷刑, 尚或為之不舉, 左傳鄭伯見虢叔曰:「夫司寇行戮, 君為之不舉。」杜注云:「不舉盛饌也。」況國憲倉卒, 慮不先圖, 矜情變容, 而罰同邪黨?執政乃追怨子長謗書流後, 執政謂王允也。放此為戮, 放音甫往反。未或聞之典刑。
贊曰:季長戚氏, 才通情侈。苑囿典文, 流恱音伎。侈謂紗帳、女樂之類。音技謂鼓琴吹笛之屬也。邕實慕靜, 心精辭綺。斥言金商, 南徂北徙。謂對事於金商門, 指斥而言, 無隱諱也。籍梁懷董, 名澆身毀。籍梁謂融因籍梁冀貴幸, 為作西第頌。懷董謂邕懷董卓之恩也。澆, 薄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