志第二十八 ‧ 百官五

志第二十八 ‧ 百官五

州郡 縣鄉 亭里 匈奴中郎將 烏桓校尉 護羌校尉 王國 宋衞國 列侯 關內侯 四夷國 百官奉
外十二州, 每州刺史一人, 六百石。本注曰:秦有監御史, 監諸郡, 漢興省之, 但遣丞相史分刺諸州, 無常官。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, 秩六百石。古今注曰:「常以春分行部, 郡國各遣一吏迎界上。」諸書不同也。成帝更為牧, 秩二千石。建武十八年, 復為刺史, 十二人各主一州, 其一州屬司隷校尉。蔡質漢儀曰:「詔書舊典, 刺史班宣, 周行郡國, 省察治政, 黜陟能否, 斷理冤獄, 以六條問事, 非條所問, 即不省。一條, 強宗豪右, 田宅踰制, 以強陵弱, 以衆暴寡。二條, 二千石不奉詔書, 遵承典制, 倍公向私, 旁詔守利, 侵漁百姓, 聚斂為姦。三條, 二千石不卹疑獄, 風厲殺人, 怒則任刑, 喜則任賞, 煩擾苛暴, 剝戮黎元, 為百姓所疾, 山崩石裂, 妖祥訛言。四條, 二千石選署不平, 苟阿所愛, 蔽賢寵頑。五條, 二千石子弟怙恃榮勢, 請託所監。六條, 二千石違公下比, 阿附豪強, 通行貨賂, 割損政令。諸州刺史初除, 比諸持板揖不拜。」獻帝起居注曰:「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, 省州并郡, 復禹貢之九州。冀州得魏郡、安平、鉅鹿、河閒、清河、博陵、常山、趙國、勃海、甘陵、平原、太原、上黨、西河、定襄、鴈門、雲中、五原、朔方、河東、河內、涿郡、漁陽、廣陽、右北平、上谷、代郡、遼東、遼東屬國、遼西、玄菟、樂浪, 凡三十二郡。省司隷校尉, 以司隷部分屬豫州、冀州、雍州。省涼州刺史, 以并雍州部, 郡得弘農、京兆、左馮翊、右扶風、上郡、安定、隴西、漢陽、北地、武都、武威、金城、西平、西郡、張掖、張掖屬國、酒泉、敦煌、西海、漢興、永陽、東安南, 凡二十二郡。省交州, 以其郡屬荊州。荊州得交州之蒼梧、南海、九真、交趾、日南, 與其舊所部南陽、章陵、南郡、江夏、武陵、長沙、零陵、桂陽, 凡十三郡。益州本部郡有廣漢、漢中、巴郡、犍為、蜀郡、牂牁、越巂、益州、永昌、犍為屬國、蜀郡屬國、廣漢屬國, 今并得交州之鬱林、合浦, 凡十四郡。豫州部郡本有潁川、陳國、汝南、沛國、梁國、魯國, 今并得河南、滎陽都尉, 凡八郡。徐州部郡得下邳、廣陵、彭城、東海、琅邪、利城、城陽、東莞, 凡八郡。青州得齊國、北海、東萊、濟南、樂安, 凡五郡。」獻帝春秋曰:「孫權以步隲行交州刺史。」東觀書曰:「交趾刺史, 持節。」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, 胡廣注曰:「巡謂驛馬也。縣次傳駕之, 以走疾, 猶古言附遂。」錄囚徒, 胡廣曰:「縣邑囚徒, 皆閱錄視, 參考辭狀, 實其真偽。有侵冤者, 即時平理也。」考殿最。胡廣曰:「課第長吏不稱職者為殿, 舉免之。其有治能者為最。察上尤異州, 又狀州中吏民茂才異等, 歲舉一人。」初歲盡詣京都奏事, 胡廣曰:「所察有條應繩異者, 輒覆問之, 不茹柔吐剛也。歲盡, 齎所狀納京師, 名奏事, 差其遠近, 各有常會。」中興但因計吏。胡廣曰:「不復自詣京師, 其所道皆如舊典。」東觀書曰:「和帝初, 張酺上言:『臣聞王者法天, 熒惑奏事太微, 故州牧刺史入奏事, 所以通下問知外事也。數十年以來, 重其道歸煩撓, 故時止勿奏事, 今因以為故事。臣愚以為刺史視事滿歲, 可令奏事如舊典, 問州中風俗, 恐好惡過所道, 事所聞見, 考課衆職, 下章所告, 及所自舉有意者賞異之, 其尤無狀, 逆詔書, 行罪法, 冀敕戒其餘, 令各敬慎所職, 於以衰滅貪邪便佞。』」韓詩外傳曰:「王者必立牧, 方三人, 所以使闚遠牧衆也。遠方之民, 有飢寒而不得衣食, 獄訟而冤失, 職賢而不舉者, 入告天子。天子於其君之朝也, 揖而進之曰:『意朕之政敎, 有不得爾者邪?如何乃有飢寒而不得衣食, 獄訟而冤失, 職賢而不舉?』然後其君退而與其卿大夫謀之。遠方之民聞, 皆曰『誠天子也』。夫我居之辟, 見我之近也;我居之幽, 見我之明也。可欺乎哉!可欺乎哉!故牧者所以開四目, 通四聦。」
皆有從事史、假佐。本注曰:員職略與司隷同, 無都官從事, 其功曹從事為治中從事。
豫州部郡國六, 冀州部九, 兖州部八, 徐州部五, 青州部六, 荊州部七, 揚州部六, 益州部十二, 涼州部十二, 并州部九, 幽州部十一, 交州部七, 凡九十八。其二十七王國相, 其七十一郡太守。其屬國都尉。屬國, 分郡離遠縣置之, 如郡差小, 置本郡名。世祖并省郡縣四百餘所, 後世稍復增之。臣昭曰:昔在先代, 列爵殊等, 九服不同, 畿荒制異。雖連帥相司, 牧伯分長, 而封疆置限, 兼庸有數, 如身之使臂, 手之使指, 故能高卑相固, 遠近維緝, 群后克穆, 共康兆庶。爰及周衰, 稍競吞廣, 邦國侵爭, 遞懷貪略, 猶歷數百年, 乃能成其并一, 豈非樹之有本, 使其然乎?秦兼天下, 開設郡縣, 孤立獨王, 即以顛亡。漢祖因循, 雖不頓革, 分置子弟, 終龕諸呂之難, 漸剖列郡, 以減大都之權。後嚴安之徒, 猶慷慨發憤, 謂千里之威, 即古之強國, 慮非安本無窮之計也。孝武之末, 始置刺史, 監糾非法, 不過六條, 傳車周流, 匪有定鎮, 秩裁數百, 威望輕寡, 得有察舉之勤, 未生陵犯之釁。成帝改牧, 其萌始大, 旣非識治之主, 故無取焉爾。世祖中興, 監乎政本, 復約其職, 還遵舊制, 斷親奏事, 省入惜煩, 漸得自重之路。因茲以降, 彌於歲年, 母后當朝, 多以弱守, 六合危動, 四海潰弊, 財盡力竭, 綱維撓毀, 而八方不能內侵, 諸侯莫敢入伐, 豈非幹強枝弱, 控制素重之所致乎?至孝靈在位, 橫流旣及, 劉焉徼偽, 自為身謀, 非有憂國之心, 專懷狼據之策, 抗論昏世, 薦議愚主, 盛稱宜重牧伯, 謂足鎮壓萬里, 挾姦樹筭, 苟罔一時, 豈可永為國本, 長期勝術哉?夫聖主御世, 莫不大庇生民, 承其休謀, 傳其典制。猶云事久獘生, 無或通貫, 故變改正服, 革異質文, 分爵三五, 參差不一。況在豎騃之君, 挾姦詐之臣, 共所創置, 焉可仍因?大建尊州之規, 竟無一日之治。故焉牧益土, 造帝服於岷、峨;袁紹取冀, 下制書於燕、朔;劉表荊南, 郊天祀地;魏祖據兖, 遂構皇業:漢之殄滅, 禍源乎此。及臻後代, 任寄彌廣, 委之邦宰之命, 授之斧鉞之重, 假之都督之威, 開之征討之略。晉太康之初, 武帝亦疑其然, 乃詔曰:「上古及中代, 或置州牧, 或置刺史, 置監御史, 皆總綱紀, 而不賦政, 治民之事, 任之諸侯郡守。昔漢末四海分崩, 因以吳、蜀自擅, 自是刺史內親民事, 外領兵馬, 此一時之宜爾。今賴宗廟之靈, 士大夫之力, 江表平定, 天下合之為一, 當韜戢干戈, 與天下休息。諸州無事者罷其兵, 刺史分職, 皆如漢氏故事, 出頒詔條, 入奏事京城。二千石專治民之重, 監司清峻於上, 此經久之體也。其便省州牧。」晉武帝又見其獘矣, 雖有其言, 不卒其事, 後嗣纘繼, 牧鎮愈重, 據地分爭, 竟覆天下。昔王畿之大, 不過千里, 州之所司, 廣袤兼遠。爭強虎視之辰, 遷鼎革終之日, 未甞不藉蕃兵之權, 挾董司之力, 逼迫伺隙, 陵奪沖幼。其甚者臣主揚兵, 骨肉戰野, 昆弟梟懸, 伯叔屠裂。末壯披心, 尾大不掉, 旣用此始, 亦病以終。傾輈愈襲, 莫或途改, 致雒京有銜璧之痛, 秦臺有不守之酷。胡、羌遞興, 氐、鮮更起, 摩滅群黎, 流禍百世。堅冰所漸, 兼緣茲蠹。嗚呼!後之聖王, 必不久滯斯跡, 靈長之終, 當有神筭。不然, 則雄捍反拒之事, 懼甚於此心, 憑強作害之謀, 方盛於後意。
凡州所監都為京都, 置尹一人, 二千石, 丞一人。每郡置太守一人, 二千石, 丞一人。郡當邊戍者, 丞為長史。古今注曰:「建武六年三月, 令郡太守、諸侯相病, 丞、長史行事。十四年, 罷邊郡太守丞, 長史領丞職。」王國之相亦如之。每屬國置都尉一人, 比二千石, 丞一人。本注曰:凡郡國皆掌治民, 進賢勸功, 決訟檢姦。常以春行所主縣, 勸民農桑, 振救乏絕。秋冬遣無害吏案訊諸囚, 平其罪法, 論課殿最。案律有無害都吏, 如今言公平吏。漢書音義曰:「文無所枉害。」蕭何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。歲盡遣吏上計。盧植禮注曰:「計斷九月, 因秦以十月為正故。」并舉孝廉, 郡口二十萬舉一人。尉一人, 典兵禁, 備盜賊, 景帝更名都尉。武帝又置三輔都尉各一人, 譏出入。邊郡置農都尉, 主屯田殖穀。又置屬國都尉, 主蠻夷降者。中興建武六年, 省諸郡都尉, 并職太守, 無都試之役。古今注曰:「六年八月, 省都尉官。」應劭曰:「每有劇賊, 郡臨時置都尉, 事訖罷之。」省關都尉, 唯邊郡往往置都尉及屬國都尉, 稍有分縣, 治民比郡。安帝以羌犯法, 三輔有陵園之守, 乃復置右扶風都尉, 京兆虎牙都尉。應劭漢官曰:「蓋天生五材, 民並用之, 廢一不可, 誰能去兵?兵之設尚矣。易稱『弦木為弧, 剡木為矢, 弧矢之利, 以威天下。』春秋『三時務農, 一時講武』。詩美公劉『匪居匪康, 入耕出戰, 乃裹餱糧, 干戈載揚, 四方莫當』。自郡國罷材官騎士之後, 官無警備, 實啟寇心。一方有難, 三面救之, 發興雷震, 煙蒸電激, 一切取辨, 黔首囂然。不及講其射御, 用其戒誓, 一旦驅之以即強敵, 猶鳩鵲捕鷹鸇, 豚羊弋豺虎, 是以每戰常負, 王旅不振。張角懷挾妖偽, 遐邇搖蕩, 八州并發, 煙炎絳天, 牧守梟裂, 流血成川。爾乃遠徵三邊殊俗之兵, 非我族類, 忿鷙縱橫, 多僵良善, 以為己功, 財貨糞土。哀夫民氓遷流之咎, 見出在茲, 不敎而戰, 是謂棄之, 跡其禍敗, 豈虛也哉!春秋家不藏甲, 所以一國威抑私力也。今雖四海殘壤, 王命未洽, 可折衝壓難, 若指於掌, 故置右扶風。」皆置諸曹掾史。新論曰:「王莽時置西海郡, 令其吏皆百石親事。」一曰為四百石, 二歲而遷補。本注曰:諸曹略如公府曹, 無東西曹。蔡質漢儀曰:「河南尹掾出考案, 與從事同。」有功曹史, 主選署功勞。有五官掾, 署功曹及諸曹事。其監屬縣, 有五部督郵, 曹掾一人。正門有亭長一人。主記室史, 主錄記書, 催期會。無令史。閤下及諸曹各有書佐, 幹主文書。漢官曰:「河南尹員吏九百二十七人, 十二人百石。諸縣有秩三十五人, 官屬掾史五人, 四部督郵吏部掾二十六人, 案獄仁恕三人, 監津渠漕水掾二十五人, 百石卒吏二百五十人, 文學守助掾六十人, 書佐五十人, 脩行二百三十人, 幹小史二百三十一人。」
屬官, 每縣、邑、道, 大者置令一人, 千石;其次置長, 四百石;小者置長, 三百石;侯國之相, 秩次亦如之。應劭漢官曰:「前書百官表云, 萬戶以上為令, 萬戶以下為長。三邊始孝武皇帝所開, 縣戶數百而或為令。荊揚江南七郡, 唯有臨湘、南昌、吳三令爾。及南陽穰中, 土沃民稠, 四五萬戶而為長。桓帝時, 以汝南陽安為女公主邑, 改號為令, 主薨復復其故。若此為繫其本。俗說令長以水土為之, 及秩高下, 皆無明文。班固通儒, 述一代之書, 斯近其真。」本注曰:皆掌治民, 顯善勸義, 禁姦罰惡, 理訟平賊, 恤民時務, 秋冬集課, 上計於所屬郡國。胡廣曰:「秋冬歲盡, 各計縣戶口墾田, 錢穀入出, 盜賊多少, 上其集簿。丞尉以下, 歲詣郡, 課校其功。功多尤為最者, 於廷尉勞勉之, 以勸其後。負多尤為殿者, 於後曹別責, 以糾怠慢也。諸對辭窮尤困, 收主者, 掾史關白太守, 使取法。丞尉縛責, 以明下轉相督敕, 為民除害也。明帝詔書不得僇辱黃綬, 以別小人吏也。」
凡縣主蠻夷曰道。公主所食湯沐曰邑。縣萬戶以上為令, 不滿為長。侯國為相。皆秦制也。史記秦併天下, 夷郡縣, 銷兵刃, 示不復用。丞各一人。尉大縣二人, 小縣一人。本注曰:丞署文書, 典知倉獄。尉主盜賊。凡有賊發, 主名不立, 則推索行尋, 案察姦宄, 以起端緒。應劭漢官曰:「大縣丞左右尉, 所謂命卿三人。小縣一尉一丞, 命卿二人。」各署諸曹掾史。本注曰:諸曹略如郡員, 五官為廷掾, 監鄉五部, 春夏為勸農掾, 秋冬為制度掾。漢官曰:「雒陽令秩千石, 丞三人四百石, 孝廉左尉四百石, 孝廉右尉四百石。員吏七百九十六人, 十三人四百石。鄉有秩、獄史五十六人, 佐史、鄉佐七十七人, 斗食、令史、嗇夫、假五十人, 官掾史、幹小史二百五十人, 書佐九十人, 脩行二百六十人。」
鄉置有秩、三老、游徼。本注曰:有秩, 郡所署, 秩百石, 漢官曰:「鄉戶五千, 則置有秩。」掌一鄉人;風俗通曰:「秩則田閒大夫, 言其官裁有秩耳。」其鄉小者, 縣置嗇夫一人。風俗通曰:「嗇者, 省也。夫, 賦也。言消息百姓, 均其役賦。」皆主知民善惡, 為役先後, 知民貧富, 為賦多少, 平其差品。三老掌敎化。凡有孝子順孫, 貞女義婦, 讓財救患, 及學士為民法式者, 皆扁表其門, 以興善行。游徼掌徼循, 禁司姦盜。又有鄉佐, 屬鄉, 主民收賦稅。風俗通曰:「國家制度, 大率十里一鄉。」
亭有亭長, 以禁盜賊。本注曰:亭長, 主求捕盜賊, 承望都尉。漢官儀曰:「民年二十三為正, 一歲以為衞士, 一歲為材官騎士, 習射御騎馳戰陣。八月, 太守、都尉、令、長、相、丞、尉會都試, 課殿最。水家為樓船, 亦習戰射行船。邊郡太守各將萬騎, 行障塞烽火追虜。置長史一人, 丞一人, 治兵民。當兵行長領。置部尉、千人、司馬、候、農都尉, 皆不治民, 不給衞士。材官、樓船年五十六老衰, 乃得免為民就田。應合選為亭長。亭長課徼巡。尉、游徼、亭長皆習設備五兵。五兵:弓弩, , , 刀劔, 甲鎧。鼓吏赤幘行滕, 帶劔佩刀, 持楯被甲, 設矛戟, 習射。設十里一亭, 亭長、亭候;五里一郵, 郵閒相去二里半, 司姦盜。亭長持二尺板以劾賊, 索繩以收執賊。」風俗通曰:「漢家因秦, 大率十里一亭。亭, 留也, 蓋行旅宿會之所館。亭史舊名負弩, 改為長, 或謂亭父。」
里有里魁, 民有什伍, 善惡以告。本注曰:里魁掌一里百家。什主十家, 伍主五家, 以相檢察。民有善事惡事, 以告監官。風俗通曰:「周禮五家為鄰, 四鄰為里。里者, 止也。里有司, 司五十家, 共居止, 同事舊欣, 通其所也。」
邊縣有障塞尉。本注曰:掌禁備羌夷犯塞。太公陰符曰:「武王問太公:『願聞治亂之要。』太公曰:『其本在吏。』武王曰:『吏者治也, 所以為治, 其亂者何?』太公曰:『故吏重罪有十。』武王問『吏之重罪。』太公曰;『一、吏苛刻;二、吏不平;三、吏貪污;四、吏以威力迫脅於民;五、吏與史合姦;六、吏與人亡情;七、吏作盜賊, 使人為耳目;八、吏賤買賣貴於民;九、吏增易於民;十、吏振懼於民。夫治者有三罪, 則國亂而民愁;盡有之, 則民流亡而君失其國。』武王曰:『民亦有罪乎?』太公曰:『民有十大於此, 除者則國治而民安。』武王曰:『十大何如?』太公曰:『民勝吏, 厚大臣, 一大也。民宗強, 侵陵群下, 二大也。民甚富, 傾國家, 三大也。民尊親其君, 天下歸慕, 四大也。衆暴寡, 五大也。民有百里之譽, 千里之交, 六大也。民以吏威為權, 七大也。恩行於吏, 八大也。民服信, 以少為多, 奪人田宅, 贅人妻于, 九大也。民之基業畜產為人所苦, 十大也。所謂一家害一里, 一里害諸侯, 諸侯害天下。』武王曰:『絕吏之罪, 塞民之大, 奈何?』太公曰:『察民之暴吏, 明其賞, 審其誅, 則吏不敢犯罪, 民不敢大也。』武王曰:『是民吏相伺, 上下不和而結其讎。』太公曰:『為君守成, 為吏守職, 為民守事。如此, 各居其道則國治, 國治則都治, 都治則里治, 里治則家治, 家治則善惡分明, 善惡分明則國無事, 國無事則吏民外不懷怨, 內不徼事。』」其郡有鹽官、鐵官、工官、都水官者, 隨事廣狹置令、長及丞, 秩次皆如縣、道, 無分士, 給均本吏。本注曰:凡郡縣出鹽多者置鹽官, 主鹽稅。出鐵多者置鐵官, 主鼓鑄。胡廣曰:「鹽官掊坑而得鹽, 或有鑿井煮海水而以得之者。鑄銅為器械, 當鑄冶之時, 扇熾其火, 謂之鼓鑄。」有工多者置工官, 主工稅物。有水池及魚利多者置水官, 主平水收漁稅。在所諸縣均差吏更給之, 置吏隨事, 不具縣員。
使匈奴中郎將一人, 比二千石。本注曰:主護南單于。置從事二人, 有事隨事增之, 掾隨事為員。護羌、烏桓校尉所置亦然。應劭漢官曰:「擁節, 屯中步南, 設官府掾史。單于歲遣侍子來朝, 謁者常送迎焉, 得賂弓馬氈罽他物百餘萬。謁者事訖, 還具表付帑藏, 詔書敕自受。」
護烏桓校尉一人, 比二千石。本注曰:主烏桓胡。應劭漢官曰:「擁節。長史一人, 司馬二人, 皆六百石。并領鮮卑。客賜質子, 歲時胡巿焉。」晉書曰:「漢置東夷校尉, 以撫鮮卑。」
護羌校尉一人, 比二千石。本注曰:主西羌。應劭漢官曰:「擁節。長史、司馬二人, 皆六百石。」
皇子封王, 其郡為國, 每置傅一人, 相一人, 皆二千石。本注曰:傅主導王以善, 禮如師, 不臣也。相如太守。有長史, 如郡丞。
漢初立諸王, 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, 地旣廣大, 且至千里。又其官職傅為太傅, 相為丞相, 又有御史大夫及諸卿, 皆秩二千石, 石官皆如朝廷。國家唯為置丞相, 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之。胡廣曰:「後漢妾數無限別, 乃制設正適, 曰妃, 取小夫人不得過四十人。」至景帝時, 吳、楚七國恃其國大, 遂以作亂, 幾危漢室。及其誅滅, 景帝懲之, 遂令諸王不得治民, 令內史主治民, 改丞相曰相, 省御史大夫、廷尉、少府、宗正、博士官。武帝改漢內史、中尉、郎中令之名, 前書曰:「改漢內史為京兆尹, 中尉為執金吾, 郎中令為光祿勳。」而王國如故, 員職皆朝廷為署, 不得自置。至成帝省內史治民, 更令相治民, 漢舊儀曰:「大司空何武奏罷內史, 相如太守, 中尉如都尉, 參職。是後中尉爭權, 與王相奏, 常不和也。」太傅但曰傅。臣昭曰:觀夫高祖之創業也, 豈直鴻勳碩德, 大庇群生, 蕩其毒虐, 厝之和泰而已哉!至於謀深慮久, 封建子弟, 蕃維盤固, 規謀弘遠。及於三趙不終, 燕靈夭絕, 齊、代、淮、楚皆為外重, 故宋昌曰「外畏齊、楚、淮南」, 斯非效與?事過則獘, 孰或通之?全國之難, 誠固財物之富, 作衞之益, 亦旣得之於前矣, 故賜以几杖, 用息姦謀。嗣隕局下, 怨生有以, 逮連師構亂, 兵交梁闕, 禦侮摧寇, 肇自密戚。景帝遂削蕃國之權, 刻骨肉之援, 封為君而不聽治其民, 置為主而稍賤其臣, 矯枉過甚, 遂臻于此。呂、霍之危朝, 后族愈貴於來寵, 吳、楚之叛奔, 侯王恒借以受誚, 故賈誼欲衆建以少其力, 列虛以侯其生, 此乃達觀深識, 監于親陪之要者也。冢嗣必傳萬里之地, 分支欲使動搖不得, 於經維遠筭, 且已礙矣。復哀平之際, 劉氏遍於四海, 宗正著錄, 遂以萬數。及乎後漢, 彌循前跡, 光武十子, 並列畿外近郡, 孝明八國, 不能開庇遠民。國近則不可以大, 不大則不足為強, 此所以本枝之援, 終以少固。若使漢分兩越置二三親國, 剖吳、楚樹數四列蕃, 割遼海而分皇枝, 開隴蜀而王子弟, 使主尊顯, 依漢初之貴, 民無定限, 許滋養之富;若有昏虐之嗣, 可得廢而不得削, 必傳劉氏。民信所奉, 發其侵伐兼并之釁, 峻其他族篡殺之科, 制其入貢輕重之法, 疏其來朝往復之數。君君臣臣, 永許百世之期, 一國之民, 長無遷動之志, 四方得志, 聽離官列封, 懷賢抱智, 隨所適樂土。強弱相侔, 遠近相摧, 舉其大歸, 略其小滯, 與其畫一, 班之海內。天子之朝, 自非異姓僭奪, 不得興勤王之師。諸蕃國, 自非雜互篡主, 不降討伐之詔。犬牙相經, 共為嚴國, 雖王莽善盜, 將何因而敢竊, 曹操雄勇, 亦安能以得士。斯無俟極聖然克行, 明賢粗識亦足立。故父子首足也, 昆弟四支也, 當使筋骨髓血, 動靜足以相勝, 長短大小, 幹用足以相衞。豈有割脛致腹, 取骨肉以增頭, 剗背露骨, 剝膏腴以裨頷, 而謂顱顙魁岸, 可得比壽松、晉, 喉咽擁腫, 必能長生久視哉?漢氏得之微, 猶能四百載, 魏人失之甚, 不滿數十年。爰自晉世, 矯枉太過, 入列皇朝, 非簡賢之授, 唯親是貴, 無愚智之辨。不能勝衣冠, 早據公相之尊, 童蒙幼子, 遄登槐嶽之位。職應論道, 而未離保母之養, 續侯賦政, 而服二三尺衣。英賢大度, 稟彼昏稚, 高才碩儒, 恭承藐識。公餗覆而不憂, 美錦碎而愈截。兼授若流, 迴遷競路, 才駑任重, 功尠釁多。曉比名於公旦, 夕同罪於盜跖, 褒稱無位, 可以充德, 貶退刑轘, 不足以塞咎。威力強濟, 聲實隆重, 嫌猜畏逼, 身受其獘。覆滅分體, 若梟仇寇, 齏粉同氣, 有過他逆。忠貞之士, 橫羅其凶, 志節之人, 狼狽其禍。閼伯、實沈, 繼踵史筆, 顯思顯甫, 比有國書。趙倫以憃愚排天, 齊攸以賢明謝世, 枉鬱殄夷, 冤孫就盡, 不可勝載矣。豈周、漢之君多孝悌之性, 晉、宋之主稟豺狼之情, 蓋事勢使之然也。朝行斯術, 夕窮崩亂, 未能革悛, 來事愈甚。蒼生為此將盡矣, 四海為此構蹙矣!聖帝英君, 欲反斯敗, 必當更開同姓之國, 置不增之約, 罷皇胤入宮之禍, 守盟牲礪河之篤, 乃可還嶮墜之路, 反乎全安之轍也。
中尉一人, 比二千石。本注曰:職如郡都尉, 主盜賊。東觀書曰:「其紹封削絀者, 中尉、內史官屬亦以率減。」郎中令一人, 僕一人, 皆千石。本注曰:郎中令掌王大夫、郎中宿衞, 官如光祿勳。自省少府, 職皆并焉。僕主車及馭, 如太僕。本曰太僕, 比二千石, 武帝改, 但曰僕, 又皆減其秩。治書, 比六百石。本注曰:治書本尚書更名。大夫, 比六百石。本注曰:無員。掌奉王使至京都, 奉璧賀正月, 及使諸國。本皆持節, 後去節。謁者, 比四百石。本注曰:掌冠長冠。本員十六人, 後減。禮樂長, 本注曰:主樂人。衞士長, 本注曰:主衞士。醫工長, 本注曰:主醫藥。永巷長, 本注曰:宦者, 主宮中婢使。祠祀長, 本注曰:主祠祀。皆比四百石。自禮樂長至此, 皆四百石。郎中, 二百石。本注曰:無員。
衞公、宋公。本注曰:建武二年, 封周後姬常為周承休公;五年, 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。十三年, 改常為衞公, 安為宋公, 以為漢賔, 在三公上。五經通義:「二王之後不考功, 有誅無絕。」鄭玄曰:「王者存二代而封及五, 郊天用天子禮以祭其始祖, 行其正朔, 此謂通三統也。三恪者, 敬其先聖, 封其後而已, 無殊異者也。」
列侯, 所食縣為侯國。本注曰:承秦爵二十等, 為徹侯, 金印紫綬, 以賞有功。功大者食縣, 小者食鄉、亭, 得臣其所食吏民。後避武帝諱, 為列侯。武帝元朔二年, 令諸王得推恩分衆子土, 國家為封, 亦為列侯。舊列侯奉朝請在長安者, 位次三公。中興以來, 唯以功德賜位特進者, 次車騎將軍;胡廣漢制度曰:「功德優盛, 朝廷所敬異者, 賜特進, 在三公下, 不在車騎下。」賜位朝侯, 次五校尉;賜位侍祠侯, 次大夫。其餘以胏附及公主子孫奉墳墓於京都者, 亦隨時見會, 位在博士、議郎下。胡廣制度曰:「是為猥諸侯。」
諸王封者受茅土, 歸以立社稷, 禮也。胡廣曰:「諸王受封, 皆受茅土, 歸立社稷。本朝為宮室, 自有制度。至於列侯歸國者, 不受茅土, 不立宮室, 各隨貧富, 裁制黎庶, 以守其寵。」列土、特進、朝侯賀正月執璧云。
每國置相一人, 其秩各如本縣。本注曰:主治民, 如令、長, 不臣也。但納租于侯, 以戶數為限。其家臣, 置家丞、庶子各一人。本注曰:主侍侯, 使理家事。列侯舊有行人、洗馬、門大夫, 凡五官。中興以來, 食邑千戶已上置家丞、庶子各一人, 不滿千戶不置家丞, 又悉省行人、洗馬、門大夫。
關內侯, 如淳曰:「列侯出關就國, 侯但爵身, 其有家累者與之關內之邑, 食其租稅也。」古今注曰:「建武六年, 初令關內侯食邑者俸月二十五斛。」承秦賜爵十九等, 為關內侯, 無土, 寄食在所縣, 民租多少, 各有戶數為限。荀綽晉百官表注曰:「時六國未平, 將帥皆家關中, 故以為號。」劉劭爵制曰:「春秋傳有庶長鮑。商君為政, 備其法品為十八級, 合關內侯、列侯凡二十等, 其制因古義。古者天子寄軍政於六卿, 居則以田, 警則以戰, 所謂入使治之, 出使長之, 素信者與衆相得也。故啟伐有扈, 乃召六卿, 大夫之在軍為將者也。及周之六卿, 亦以居軍, 在國也則以比長、閭胥、族師、黨正、州長、卿大夫為稱, 其在軍也則以卒伍、司馬、將軍為號, 所以異在國之名也。秦依古制, 其在軍賜爵為等級, 其帥人皆更卒也, 有功賜爵, 則在軍吏之例。自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, 皆士也。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, 比大夫也。九等, 依九命之義也。自左庶長以上至大庶長, 九卿之義也。關內侯者, 依古圻內子男之義也。秦都山西, 以關內為王畿, 故曰關內侯也。列侯者, 依古列國諸侯之義也。然則卿大夫士下之品, 皆放古, 比朝之制而異其名, 亦所以殊軍國也。古者以車戰, 兵車一乘, 步卒七十二人, 分翼左右。車, 大夫在左, 御者處中, 勇士居右, 凡七十五人。一爵曰公士者, 步卒之有爵為公士者。二爵曰上造。造, 成也。古者成士升於司徒曰造士, 雖依此名, 皆步卒也。三爵曰簪褭, 御駟馬者。要褭, 古之名馬也。駕駟馬者其形似簪, 故曰簪褭也。四爵曰不更。不更者, 為車右, 不復與凡更卒同也。五爵曰大夫。大夫者, 在車左者也。六爵為官大夫, 七爵為公大夫, 八爵為公乘, 九爵為五大夫, 皆軍吏也。吏民爵不得過公乘者, 得貰與子若同產。然則公乘者, 軍吏之爵高者也。雖非臨戰, 得公卒車, 故曰公乘也。十爵為左庶長, 十一爵為右庶長, 十二爵為左更, 十三爵為中更, 十四爵為右更, 十五爵為少上造, 十六爵為大上造, 十七爵為駟車庶長, 十八爵為大庶長, 十九爵為關內侯, 二十爵為列侯。自左庶長已上至大庶長, 皆卿大夫, 皆軍將也。所將皆庶人、更卒也, 故以庶更為名。大庶長即大將軍也, 左右庶長即左右偏裨將軍也。」古今注曰:「成帝鴻嘉三年, 令吏民得買爵, 級千錢。」
四夷國王, 率衆王, 歸義侯, 邑君, 邑長, 皆有丞, 比郡、縣。
百官受奉例:古今注曰, 建武二十六年四月戊戌, 增吏奉如此, 志例以明也。大將軍、三公奉, 月三百五十斛。中二千石奉, 月百八十斛。二千石奉, 月百二十斛。比二千石奉, 月百斛。千石奉, 月八十斛。六百石奉, 月七十斛。比六百石奉, 月五十斛。四百石奉, 月四十五斛。比四百石奉, 月四十斛。三百石奉, 月四十斛。比三百石奉, 月三十七斛。二百石奉, 月三十斛。比二百石奉, 月二十七斛。一百石奉, 月十六斛。斗食奉, 月十一斛。漢書音義曰:「斗食祿, 日以斗為計。」佐史奉, 月八斛。古今注曰:「永和三年, 初與河南尹及雒陽員吏四百二十七人奉, 月四十五斛。」臣昭曰:此言豈其妄乎?若人人奉四十五斛, 則四百石秩為太優而無品, 若共進奉者人不過一斗, 亦非義理。凡諸受奉, 皆半錢半穀。荀綽晉百官表注曰:「漢延平中, 中二千石奉錢九千, 米七十二斛。真二千石月錢六千五百, 米三十六斛。比二千石月錢五千, 米三十四斛。一千石月錢四千, 米三十斛。六百石月錢三千五百, 米二十一斛。四百石月錢二千五百, 米十五斛。三百石月錢二千, 米十二斛。二百石月錢一千, 米九斛。百石月錢八百, 米四斛八斗。」獻帝起居注曰:「帝在長安, 詔書以三輔地不滿千里, 而軍師用度非一, 公卿已下不得奏除。其若公田, 以秩石為率, 賦與令各自收其租稅。」
贊曰:帝道淵默, 冢帥修德。寡以御衆, 分職乃克。不置不監, 無驕無忒。程是師徒, 寧民康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