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六十四 ‧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

卷六十四 ‧ 列傳第五十四

吳祐 延篤 史弼 盧植 趙歧
吳祐字季英, 祐音又。續漢書作「佑」。陳留長垣人也。父恢, 為南海太守。「恢」或作「惔」, 音徒濫反。祐年十二, 隨從到官。恢欲殺青簡以寫經書, 殺青者, 以火炙簡令汗, 取其青易書, 復不蠹, 謂之殺青, 亦謂汗簡。義見劉向別錄也。祐諫曰:「今大人踰越五領, 領者, 西自衡山之南, 東至于海, 一山之限耳, 別標名則有五焉。裴氏廣州記云:「大庾、始安、臨賀、桂陽、揭陽, 是為五領。」鄧德明南康記曰:「大庾, 一也;桂陽甲騎, 二也;九真都龐, 三也;臨賀萌渚, 四也;始安越城, 五也。」裴氏之說則為審矣。遠在海濵, 其俗誠陋, 然舊多珍怪, 上為國家所疑, 下為權戚所望。希望其贈遺也。此書若成, 則載之兼兩。車有兩輪, 故稱「兩」也。昔馬援以薏苡興謗, 王陽以衣囊徼名。, 要也, 音工堯反。前書曰, 王陽好車馬, 衣服鮮明, 而遷徙轉移, 所載不過囊橐。時人怪其奢, 伏其儉, 故俗傳王陽能作黃金。嫌疑之閒, 誠先賢所慎也。」恢乃止, 撫其首曰:「吳氏世不乏季子矣。」季子謂季札也。及年二十, 喪父, 居無檐石, 而不受贍遺。常牧豕於長垣澤中, 續漢書曰「年四十餘, 乃為郡吏」也。行吟經書。遇父故人, 謂曰:「卿二千石子而自業賤事, 縱子無恥, 柰先君何?」祐辭謝而已, 守志如初。
後舉孝廉, 陳留耆舊傳曰:「太守冷宏召補文學, 宏見異之, 擢舉孝廉。」將行, 郡中為祖道, 祐越壇共小史雍丘黃真歡語移時, 與結友而別。祖道之禮, 封土為軷壇也。五經要義曰:「祖道者, 行祭為道路祈也。」周禮太馭:「掌王玉路以祀, 及祀軷。」注云:「軷祀者, 封土象山於路側, 以芻棘柏為神主祭之, 以車轢軷而去。喻無險難。」功曹以祐倨, 請黜之。太守曰:「吳季英有知人之明, 卿且勿言。」真後亦舉孝廉, 除新蔡長, 世稱其清節。謝承書曰:「真字夏甫。」時公沙穆來遊太學, 無資糧, 乃變服客傭, 為祐賃舂。祐與語大驚, 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閒。
祐以光祿四行遷膠東侯相。漢官儀曰「四行, 敦厚、質樸、遜讓、節儉」也。時濟北戴宏父為縣丞, 宏年十六, 從在丞舍。祐每行園, 常聞諷誦之音, 竒而厚之, 亦與為友, 卒成儒宗, 知名東夏, 東夏, 東方也。尚書曰「尹茲東夏」也。官至酒泉太守。濟北先賢傳曰「宏字元襄, 剛縣人也。年二十二, 為郡督郵, 曾以職事見詰, 府君欲撻之。宏曰:『今鄙郡遭明府, 咸以為仲尼之君, 國小人少, 以宏為顏回, 豈聞仲尼有撻顏回之義?』府君異其對, 即日敎署主簿」也。祐政唯仁簡, 以身率物。民有爭訴者, 輒閉閤自責, 然後斷其訟, 以道譬之。或身到閭里, 重相和解。自是之後, 爭隙省息, 吏人懷而不欺。嗇夫孫性私賦民錢, 續漢書曰:「賦錢五百, 為父市單衣。」市衣以進其父, 父得而怒曰:「有君如是, 何忍欺之!」促歸伏罪。性慙懼, 詣閤持衣自首。祐屏左右問其故, 性具談父言。祐曰:「掾以親故, 受汚穢之名, 所謂『觀過斯知人矣』。」論語載孔子之言也。使歸謝其父, 還以衣遺之。又安丘男子毋丘長與母俱行市, 道遇醉客辱其母, 長殺之而亡, 安丘追蹤於膠東得之。祐呼長謂曰:「子母見辱, 人情所恥。然孝子忿必慮難, 動不累親。論語孔子曰:「忿思難。」又曰:「一朝之忿, 忘其身以及其親, 非惑與?」今若背親逞怒, , 汝也。逞, 快也。白日殺人, 赦若非義, 刑若不忍, 將如之何?」長以械自繫, 在手曰械。曰:「國家制法, 囚身犯之。明府雖加哀矜, 恩無所施。」祐問長有妻子乎?對曰:「有妻未有子也。」即移安丘逮長妻, 妻到, 解其桎梏, 使同宿獄中, 妻遂懷孕。至冬盡行刑, 長泣謂母曰:「負母應死, 當何以報吳君乎?」乃齧指而吞之, 含血言曰:「妻若生子, 名之『吳生』, 言我臨死吞指為誓, 屬兒以報吳君。」因投繯而死。謂以繩為繯, 投之而縊也。繯音胡犬反。
祐在膠東九年, 陳留耆舊傳曰:「祐處同僚, 無私書之問, 上司無牋檄之敬。在膠東, 書不入京師也。」遷齊相, 大將軍梁冀表為長史。及冀誣奏太尉李固, 祐聞而請見, 與冀爭之, 不聽。時扶風馬融在坐, 為冀章草, 祐因謂融曰:「李公之罪, 成於卿手。李公即誅, 卿何靣目見天下之人乎?」冀怒而起入室, 祐亦徑去。冀遂出祐為河閒相, 因自免歸家, 不復仕, 躬灌園蔬, 以經書敎授。年九十八卒。
長子鳳, 官至樂浪太守, 少子愷, 新息令;鳳子馮, 鮦陽侯相:鮦陽, , 屬汝南郡。音紂。皆有名於世。陳留耆舊傳曰:「鳳字君雅, 馮字子高。」
延篤字叔堅, 南陽犨人也。犨音昌猶反, 故城在汝州魯山縣東南也。少從潁川唐溪典受左氏傳, 先賢行狀曰:「典字季度, 為西鄂長。」風俗通曰:「吳夫概王奔楚, 封堂谿, 因以為氏。」典為五官中郎將。「唐」與「堂」同也。旬日能諷之, 典深敬焉。先賢行狀曰:「篤欲寫左氏傳, 無紙, 唐溪典以廢牋記與之。篤以牋記紙不可寫傳, 乃借本諷之, 糧盡辭歸。典曰:『卿欲寫傳, 何故辭歸?』篤曰:『已諷之矣。』典聞之歎曰:『嗟乎延生!雖復端木聞一知二, 未足為喻。若使尼父更起於洙、泗, 君當編名七十, 與游、夏爭匹也。』」又從馬融受業, 博通經傳及百家之言, 能著文章, 有名京師。
舉孝廉, 為平陽侯相。到官, 表龔遂之墓, 立銘祭祠, 擢用其後於畎畒之閒。前書龔遂, 山陽南平陽人, 為勃海太守。南平陽故城, 今兖州鄒縣。以師喪弃官奔赴, 五府並辟不就。
桓帝以博士徵, 拜議郎, 與朱穆、邊韶共著作東觀。稍遷侍中。帝數問政事, 篤詭辭密對, 穀梁傳曰:「故士造辟而言, 詭辭而出。」范甯注云:「辟, 君也。詭辭而出, 不以實告人也。」動依典義。遷左馮翊, 又徙京兆尹。其政用寬仁, 憂恤民黎, 擢用長者, 與參政事, 郡中歡愛, 三輔咨嗟焉。先是陳留邊鳳為京兆尹, 亦有能名, 郡人為之語曰:「前有趙張三王, 前書, 趙廣漢、張敞、王遵、王章、王駿俱為京兆尹也。後有邊延二君。」
時皇子有疾, 下郡縣出珍藥, 而大將軍梁冀遣客齎書詣京兆, 并貨牛黃。吳普本草曰:「牛黃味苦, 無毒, 牛出入呻者有之。夜有光走角中。牛死, 入膽中, 如雞子黃。」神農本草曰:「療驚癇, 除邪逐鬼。」篤發書收客, 曰:「大將軍椒房外家, 而皇子有疾, 必應陳進醫方, 豈當使客千里求利乎?」遂殺之。冀慙而不得言, 有司承旨欲求其事。篤以病免歸, 敎授家巷。
時人或疑仁孝前後之證, 篤乃論之曰:「觀夫仁孝之辯, , 爭也。紛然異端, 互引典文, 代取事據, , 更也。可謂篤論矣。, 厚也。夫人二致同源, 緫率百行, 二致, 仁、孝也。易繫詞曰「殊塗而同歸, 百慮而一致」也。非復銖兩輕重, 必定前後之數也。而如欲分其大較, 較猶略也。體而名之, 則孝在事親, 仁施品物。施物則功濟於時, 事親則德歸於己。於己則事寡, 濟時則功多。推此以言, 仁則遠矣。然物有出微而著, 事有由隱而章。近取諸身, 刵耳有聽受之用, 目有察見之明, 足有致遠之勞, 手有飾衞之功, 功雖顯外, 本之者心也。遠取諸物, 則草木之生, 始於萌牙, 終於彌蔓, 枝葉扶疏, 榮華紛縟, 說文曰:「縟, 繁綵飾也。」末雖繁蔚, 致之者根也。夫仁人之有孝, 猶四體之有心腹, 四體謂手足也。枝葉之有本根也。聖人知之, 故曰:『夫孝, 天之經也, 地之義也, 人之行也。』左氏傳趙簡子問子太叔:「何謂禮?」對曰:「聞諸先大夫子產曰:『夫禮, 天之經也, 地之義也, 人之行也。天地之經, 人實則之, 則天之明, 因地之性。』」孔子取為孝經之詞也。『君子務本, 本立而道生, 孝悌也者, 其為仁之本與!』論語載有若之詞也。然體大難備, 物性好偏, 故所施不同, 事少兩兼者也。如必對其優劣, 則仁以枝葉扶疏為大, 孝以心體本根為先, 可無訟也。或謂先孝後仁, 非仲尼序回、參之意。論語孔子曰:「參也魯, 回也其庶乎?」言庶幾於善道也。魯, 鈍也。言若先孝後仁, 則曾參不得不賢於顏子。蓋以為仁孝同質而生, 純體之者, 則互以為稱, 虞舜、顏回是也。虞舜、顏回純德旣備, 或仁或孝, 但隨其所稱爾。若偏而體之, 則各有其目, 公劉、曾參是也。史記, 公劉, 后稷曾孫也。能修復后稷之業, 務耕種, 行地宜, 百姓懷之, 多從而保歸焉。故公劉以仁紀德, 曾參以至孝稱賢, 此則各自為目, 不能緫兼其美也。夫曾、閔以孝悌為至德, 曾參、閔損也。管仲以九合為仁功, 論語孔子曰:「桓公九合諸侯, 不以兵車, 管仲之力, 如其仁, 如其仁。」九合者, 謂再會於鄄, 兩會于幽, 又會檉、首止、戴甯、母洮、葵丘也。未有論德不先回、參, 考功不大夷吾。以此而言, 各從其稱者也。」
前越巂太守李文德素善於篤, 時在京師, 謂公卿曰:「延叔堅有王佐之才, 柰何屈千里之足乎?」欲令引進之。篤聞, 乃為書止文德曰:「夫道之將廢, 所謂命也。論語孔子曰:「道之將行也與?命也。道之將廢也與?命也。」流聞乃欲相為求還東觀, 來命雖篤, 所未敢當。吾甞昧爽櫛梳, 孔安國注尚書曰:「昧, 暝也。爽, 明也。」坐於客堂。朝則誦羲、文之易, 虞、夏之書, 歷公旦之典禮, 覽仲尼之春秋。周公攝政七年, 制禮作樂。班固東都賦曰「今論者但知誦虞、夏之書, 詠殷、周之詩, 講羲、文之易, 論孔氏之春秋」也。夕則消搖內階, 詠詩南軒。楚詞:「高堂邃宇, 鏤檻層軒。」王逸注云:「軒, 樓板也。」百家衆氏, 投閒而作。言誦經典之餘, 投射閒隙而翫百氏也。洋洋乎其盈耳也, 洋洋, 美也。論語曰:「洋洋乎盈耳哉。」渙爛兮其溢目也, 渙爛, 文章貌也。紛紛欣欣兮其獨樂也。當此之時, 不知天之為蓋, 地之為輿;宋玉大言賦曰「方地為輿, 員天為蓋」也。不知世之有人, 己之有軀也。雖漸離擊筑, 傍若無人, 說文曰:「筑, 五絃之樂也。」沈約宋書曰:「筑不知誰所造也。史記唯云高漸離擊筑。」案:今筑形似箏, 有項有柱。史記, 荊軻至燕, 日與屠狗及高漸離擊筑, 荊軻和而歌於巿中, 相樂, 已而相泣, 傍若無人。高鳳讀書, 不知暴雨, 事具逸人傳也。方之於吾, 未足況也。且吾自束脩已來, 束脩謂束帶修飾。鄭玄注論語曰「謂年十五已上」也。為人臣不陷於不忠, 為人子不陷於不孝, 上交不諂, 下交不黷, 易繫詞之文也。從此而歿, 下見先君遠祖, 可不慙赧。色媿曰赧, 音女板反。如此而不以善止者, 恐如敎羿射者也。史記, 有養由基者, 善射者也, 去柳葉百步而射之, 百發而百中之。左右觀者數千人, 皆曰「善射」。有一人立其旁, 曰:「善, 可敎射矣。」養由基怒, 釋弓搤劔曰:「客安能敎我射乎?」客曰:「非吾能敎枝左詘右也。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, 百發百中之, 不以善息, 少焉氣衰力倦, 弓撥矢鉤, 一發不中者百發盡息。」此言羿者, 蓋以俱善射而稱之焉。慎勿迷其本, 弃其生也。」
後遭黨事禁錮。錮謂閉塞。永康元年, 卒于家。鄉里圖其形于屈原之廟。屈原, 楚大夫, 抱忠貞而死。篤有志行文彩, 故圖其像而偶之焉。
篤論解經傳, 多所駮正, 後儒服虔等以為折中。所著詩、論、銘、書、應訊、表、敎令,  訊, 問也。蓋答客難之類。凡二十篇云。
史弼字公謙, 陳留考城人也。父敞, 順帝時以佞辯至尚書、郡守。續漢書曰「敞為京兆尹, 化有能名, 尤善條敎, 見稱於三輔」也。弼少篤學, 聚徒數百。仕州郡, 謝承書曰:「弼年二十為郡功曹, 承前太守宋訢穢濁之後, 悉條諸生聚斂姦吏百餘人, 皆白太守, 埽跡還縣, 高名由此而興。」辟公府, 遷北軍中候。
是時桓帝弟渤海王悝素行險辟, 僭傲多不法。弼懼其驕悖為亂, 乃上封事曰:「臣聞帝王之於親戚, 愛雖隆, 必示之以威;體雖貴, 必禁之以度。如是, 和睦之道興, 骨肉之恩遂。昔周襄王恣甘昭公, 甘昭公王子帶, 周襄王弟也, 食邑於甘, 謚曰昭。左傳曰, , 甘昭公有寵於惠后, 后將立之, 未及而卒。昭公奔齊。王復之, 遂以狄師攻王, 王出適鄭也。孝景皇帝驕梁孝王, 梁孝王, 景帝弟, 竇太后少子, 愛之, 賜天子旌旗, 出警入蹕。景帝甞與王宴太后前, 曰:「千秋萬歲後傳王。」爰盎諫不許, 遂令人刺殺盎也。而二弟階寵, 終用㪍慢, 卒周有播蕩之禍, 漢有爰盎之變。竊聞勃海王悝, 憑至親之屬, 恃偏私之愛, 失奉上之節, 有僭慢之心, 外聚剽輕不逞之徒, , 悍也。逞, 快也。謂被侵枉不快之人也。左傳曰:「率群不逞之人。」剽音疋妙反。內荒酒樂, 出入無常, 所與群居, 皆有口無行, 有虛言無實行也。或家之弃子, 或朝之斥臣, 必有羊勝、伍被之變。前書羊勝勸梁王求漢嗣, 伍被勸准南王謀反誅也。州司不敢彈糾, 傅相不能匡輔。陛下隆於友于, 不忍遏絕。, 親也。尚書曰:「惟孝友于兄弟。」恐遂滋蔓, 為害彌大。, 長;蔓, 延也。左氏傳:「無使滋蔓, 蔓難圖也。」乞露臣奏, 宣示百僚, 使臣得於清朝明言其失, 然後詔公卿平處其法。法決罪定, 乃下不忍之詔。臣下固執, 然後少有所許。如是, 則聖朝無傷親之譏, 勃海有享國之慶。不然, 懼大獄將興, 使者相望於路矣。臣職典禁兵, 備禦非常, 而妄知藩國, 干犯至戚, 罪不容誅。不勝憤懣, 謹冒死以聞。」帝以至親, 不忍下其事。後悝竟坐逆謀, 貶為癭陶王。
弼遷尚書, 出為平原相。時詔書下舉鉤黨, 鉤謂相連也。郡國所奏相連及者多至數百, 唯弼獨無所上。詔書前後切却州郡, , 急也。却, 退也。髡笞掾史。從事坐傳責曰:續漢志每州皆有從事史及諸曹掾史。傳, 客舍也, 音知戀反。坐傳舍召弼而責。「詔書疾惡黨人, 旨意懇惻。青州六郡, 其五有黨, 濟南、樂安、齊國、東萊、平原、北海六郡, 青州所管也。青州在齊國臨淄, 見漢官儀。近國甘陵, 亦考南北部, 桓帝為蠡吾侯, 受學於甘陵周福, 及帝即位, 擢福為尚書。時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當朝, 二家賔客互相譏揣, 遂各樹朋徒, 漸成尤隙, 由是甘陵有南北部。見黨人篇序也。平原何理而得獨無?」弼曰:「先王疆理天下, 畫界分境, , 界也。理, 正也。左傳曰「先王疆理天下, 物土之宜而布其利」也。水土異齊, 風俗不同, 前書曰「凡人函五常之性, 而其剛柔緩急, 音聲不同。繫水土之風氣, 故謂之風。好惡取舍, 動靜無常, 隨君上之情欲, 故謂之俗」也。它郡自有, 平原自無, 胡可相比?若承望上司, 誣陷良善, 淫刑濫罰, 以逞非理, 則平原之人, 戶可為黨。相有死而已, 所不能也。」從事大怒, 即收郡僚職送獄, 道舉奏弼。會黨禁中解, 弼以俸贖罪得免, 俸音扶用反。濟活者千餘人。
弼為政特挫抑彊豪, 其小民有罪, 多所容貸。遷河東太守, 被一切詔書當舉孝廉。弼知多權貴請託, 乃豫勑斷絕書屬。屬音之欲反。中常侍侯覽果遣諸生齎書請之, 并求假鹽稅, 積日不得通。生乃說以它事謁弼, 而因達覽書。弼大怒曰:「太守忝荷重任, 當選士報國, 爾何人而偽詐無狀!」命左右引出, 楚捶數百, 府丞、掾史十餘人皆諫於廷, 弼不對。遂付安邑獄, 即日考殺之。侯覽大怨, 遂詐作飛章下司隷, 誣弼誹謗, 檻車徵。吏人莫敢近者, 唯前孝廉裴瑜送到崤澠之閒, 大言於道傍曰:「明府摧折虐臣, 選德報國, 如其獲罪, 足以垂名竹帛, 願不憂不懼。」弼曰:「『誰謂荼苦, 其甘如薺。』詩衞風也。荼, 苦菜也。昔人刎頸, 九死不恨。」, 割也。楚詞曰「雖九死其猶未悔」也。及下廷尉詔獄, 平原吏人奔走詣闕訟之。又前孝廉魏劭毀變形服, 詐為家僮, 瞻護於弼。弼遂受誣, 事當弃市。劭與郡人賣郡邸, 郡邸, 若今之寺邸也。行賂於侯覽, 得減死罪一等, 論輸左校。時人或譏曰:「平原行貨以免君, 無乃蚩乎!」陶丘洪曰:青州先賢傳曰:「洪字子林, 平原人也。清達博辯, 文冠當代。舉孝廉, 不行, 辟太尉府。年三十卒。」「昔文王牖里, 閎、散懷金。牖里, 殷獄名。或作「羑」, 亦名羑城, 在今相州湯陰縣北。帝王紀:「散宜生、南宮括、閎夭學乎呂尚。尚知三人賢, 結朋友之交。及紂囚文王, 乃以黃金千鎰與宜生, 令求諸物與紂。」史記曰「閎夭之徒乃求有莘美女, 驪戎文馬, 有熊九駟, 它竒怪物, 因殷孽臣費仲獻之於紂, 紂大說, 乃赦之」也。史弼遭患, 義夫獻寶。亦何疑焉!」於是議者乃息。刑竟歸田里, 稱病閉門不出。數為公卿所薦, 議郎何休又訟弼有幹國之器, 宜登台相, 徵拜議郎。侯覽等惡之。光和中, 出為彭城相, 會病卒。裴瑜位至尚書。先賢行狀曰「瑜字雉璜。聦明敏達, 觀物無滯。清論所加, 必為成器;醜議所指, 沒齒無怨」也。
論曰:夫剛烈表性, 鮮能優寬;仁柔用情, 多乏貞直。吳季英視人畏傷, 發言烝烝, 烝烝猶仍也。似夫儒者;而懷憤激揚, 折讓權枉, 又何壯也!仁以矜物, 義以退身, 君子哉!法言曰:「君子於仁也柔, 於義也剛。」語曰:「活千人者子孫必封。」前書王翁孺曰:「聞活千人者有封子孫。吾所活者千人, 後世其興乎?」史弼頡頏嚴吏, 頡頏猶上下也。終全平原之黨, 而其後不大, 不大謂子孫衰替也。左傳晉卜偃曰:「畢萬之後必大。」斯亦未可論也。
盧植字子幹, 涿郡涿人也。身長八尺二寸, 音聲如鍾。少與鄭玄俱事馬融, 能通古今學, 好研精而不守章句。融外戚豪家, , 明德皇后之從姪也。多列女倡歌舞於前。植侍講積年, 未甞轉眄, 融以是敬之。學終辭歸, 闔門敎授。性剛毅有大節, 常懷濟世志, 不好辭賦, 能飲酒一石。
時皇后父大將軍竇武援立靈帝, 初秉機政, 朝議欲加封爵。植雖布衣, 以武素有名譽, 乃獻書以規之曰:「植聞嫠有不恤緯之事, 左傳曰, 范獻子曰:「人亦有言, 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, 為將及焉。」杜預注曰:「嫠, 寡婦也。織者常苦緯少, 寡婦所宜憂也。」漆室有倚楹之戚, 琴操曰:「魯漆室女倚柱悲吟而嘯, 鄰人見其心之不樂也, 進而問之曰:『有淫心欲嫁之念耶, 何吟之悲?』漆室女曰:『嗟乎!嗟乎!子無志, 不知人之甚也。昔者楚人得罪於其君, 走逃吾東家, 馬逸, 蹈吾園葵, 使吾終年不懨菜;吾西鄰人失羊不還, 請吾兄追之, 霧濁水出, 使吾兄溺死, 終身無兄。政之所致也。吾憂國傷人, 心悲而嘯, 豈欲嫁哉!』自傷懷結而為人所疑, 於是褰裳入山林之中, 見女貞之木, 喟然歎息, 援琴而弦歌以女貞之辭, 自經而死。」憂深思遠, 君子之情。詩序曰:「憂深思遠, 儉而用禮, 乃有堯之遺風焉。」夫士立爭友, 義貴切磋。孝經曰:「士有爭友, 身不陷於不義。」詩云:「如切如磋。」鄭玄注云:「骨曰切, 象曰磋。言友之相規誡, 如骨象之見切磋。」書陳『謀及庶人』, 尚書洪範曰「謀及卿士, 謀及庶人」也。詩詠『詢于芻蕘』。詩大雅曰:「先人有言, 詢于芻蕘。」毛萇注云:「芻蕘, 採薪者也。」植誦先王之書久矣, 敢愛其瞽言哉!無目䀕曰瞽。䀕音直忍反。今足下之於漢朝, 猶旦、奭之在周室, 建立聖主, 四海有繫。論者以為吾子之功, 於斯為重。天下聚目而視, 攢耳而聽, 前書賈山曰「使天下戴目而視, 傾耳而聽」也。謂準之前事, 將有景風之祚。景風, 解見和紀。尋春秋之義, 王后無嗣, 擇立親長, 年均以德, 德均則決之卜筮。左傳王子朝曰:「先王之命, 王后無嫡, 則擇立長。年鈞以德, 德鈞以卜, 古之制也。」今同宗相後, 披圖案牒, 以次建之, 何勳之有?豈橫叨天功以為己力乎!, 貪也。左傳曰「貪天之功, 以為己力」也。宜辭大賞, 以全身名。又比世祚不競, , 彊也。仍外求嗣, 可謂危矣。而四方未寧, 盜賊伺隙, 恒岳、勃碣, , 勃海也。碣, 碣石山也。特多姦盜, 將有楚人脅比, 尹氏立朝之變。左傳曰, 楚公子比, 恭王之子也。靈王立, 子比奔晉。靈王卒, 子比自晉歸楚, 立為君。比弟公子棄疾欲篡其位, 夜乃使人周走呼曰:「王至矣。」國人大驚, 子比乃自殺。王子朝, 周景王之庶子。景王卒, 子猛立。尹氏, 周卿士, 立子朝, 奪猛位也。宜依古禮, 置諸子之官, 徵王侯愛子, 宗室賢才, 外崇訓道之義, 內息貪利之心, 簡其良能, 隨用爵之, 彊幹弱枝之道也。」以樹為喻也。謂京師為幹, 四方為枝。前書曰:「漢興, 立都長安, 徙齊諸田、楚昭、屈、景及諸功臣家於長陵。蓋以彊幹弱枝, 非獨為奉山園也。」武並不能用。
州郡數命, 植皆不就。建寧中, 徵為博士, 乃始起焉。熹平四年, 九江蠻反, 四府選植才兼文武, 拜九江太守, 蠻寇賔服。以疾去官。
作尚書章句、三禮解詁。, 事也。言解其事意。時始立太學石經, 以正五經文字, 植乃上書曰:「臣少從通儒故南郡太守馬融受古學, 頗知今之禮記特多回宂。回宂猶紆曲也。臣前以周禮諸經, 發起粃謬, , 粟不成。諭義之乖僻也。敢率愚淺, 為之解詁, 而家乏, 無力供繕寫上。, 善也。言家貧不能善寫而上也。願得將能書生二人, 共詣東觀, 就官財糧, 專心研精, 合尚書章句, 考禮記失得, 庶裁定聖典, 刊正碑文。古文科斗, 近於為實, 而厭抑流俗, 降在小學。古文謂孔子壁中書也。形似科斗, 因以為名。前書謂文字為「小學」也。中興以來, 通儒達士班固、賈逵、鄭興父子, 並敦恱之。興子衆也, 自有傳。左傳曰「郄縠恱禮樂而敦詩書」也。今毛詩、左氏、周禮各有傳記, 其興春秋共相表裏, 表裏言義相須而成也。前書云:「河圖、洛書相為經緯, 八卦、九章相為表裏。」宜置博士, 為立學官, 以助後來, 以廣聖意。」
會南夷反叛, 以植甞在九江有恩信, 拜為廬江太守。植深達政宜, 務存清靜, 弘大體而已。
歲餘, 復徵拜議郎, 與諫議大夫馬日磾、議郎蔡邕、楊彪、韓說等並在東觀, 校中書五經記傳, 補續漢記。言中書以別於外也。帝以非急務, 轉為侍中, 遷尚書。光和元年, 有日食之異, 植上封事諫曰:「臣聞五行傳『日晦而月見謂之朓, 王侯其舒』。五行傳, 劉向所著。朓者, 月行速在日前, 故早見。劉向以為君舒緩則臣嬌慢, 故日行遲而月行速也。此謂君政舒緩, 故日食晦也。春秋傳曰『天子避位移時』, 左氏傳曰:「日過分未至三辰有災, 於是乎君不舉, 避移時。」杜預注曰:「避正寑, 過日食時也。」言其相掩不過移時。而閒者日食自巳過午, 旣食之後, 雲霧晻曖。比年地震, 彗孛互見。臣聞漢以火德, 化當寬明。近色信讒, 忌之甚者, 如火畏水故也。案今年之變, 皆陽失陰侵, 消禦災凶, 宜有其道。謹略陳八事:一曰用良, 二曰原禁, 原其所禁而宥之也。三曰禦癘, 防禦疫癘之氣。四曰備寇, 五曰修禮, 六曰遵堯, 七曰御下, 八曰散利。用良者, 宜使州郡覈舉賢良, , 實也。隨方委用, 責求選舉。原禁者, 凡諸黨錮, 多非其罪, 可加赦恕, 申宥回枉。, 邪也。禦癘者, 宋后家屬, 並以無辜委骸橫尸, 不得收葬, 疫癘之來, 皆由於此。宜勑收拾, 以安遊魂。后以王甫、程阿所搆, 憂死, 父及兄弟並被誅。靈帝後夢見桓帝怒曰「宋皇后何罪而絕其命?已訴於天, 上帝震怒, 罪在難救」也。備寇者, 侯王之家, 賦稅減削, 愁窮思亂, 必致非常, 宜使給足, 以防未然。脩禮者, 應徵有道之人, 若鄭玄之徒, 陳明洪範, 攘服災咎。遵堯者, 今郡守刺史一月數遷, 宜依黜陟, 以章能否, 縱不九載, 可滿三歲。書曰:「三載考績, 黜陟幽明。」孔安國注曰:「三年考功, 三考九年, 能否幽明有別, 升進其明者, 黜退其幽者。」此皆唐堯之法也。御下者, 謂謁希爵, , 求也。一宜禁塞, 遷舉之事, 責成主者。散利者, 天子之體, 理無私積, 宜弘大務, 蠲略細微。」, 除也。帝不省。
中平元年, 黃巾賊起, 四府舉植, 拜北中郎將, 持節, 以護烏桓中郎將宗員副, 將北軍五校士, 發天下諸郡兵征之。連戰破賊帥張角, 斬獲萬餘人。角等走保廣宗, 植築圍鑿壍, 造作雲梯, 垂當拔之。帝遣小黃門左豐詣軍觀賊形埶, 或勸植以賂送豐, 植不肯。豐還言於帝曰:「廣宗賊易破耳。盧中郎固壘息軍, 以待天誅。」帝怒, 遂檻車徵植, 減死罪一等。及車騎將車皇甫嵩討平黃巾, 盛稱植行師方略, 嵩皆資用規謀, 濟成其功。以其年復為尚書。
帝崩, 大將軍何進謀誅中官, 乃召并州牧董卓, 以懼太后。植知卓凶悍難制, 必生後患, 固止之。進不從。及卓至, 果陵虐朝廷, 乃大會百官於朝堂, 議欲廢立。群僚無敢言, 植獨抗議不同。卓怒罷會, 將誅植, 語在卓傳。植素善蔡邕, 邕前徙朔方, 植獨上書請之。邕時見親於卓, 故往請植事。又議郎彭伯諫卓曰:「盧尚書海內大儒, 人之望也。今先害之, 天下震怖。」卓乃止, 但免植官而已。
植以老病求歸, 懼不免禍, 乃詭道從轘轅出。, 詐也。轘轅道在今洛州緱氏縣東南也。卓果使人追之, 到懷, 不及。遂隱於上谷, 不交人事。冀州牧袁紹請為軍師。初平三年卒。臨困, 勑其子儉葬於土穴, 不用棺椁, 附體單帛而已。所著碑、誄、表、記凡六篇。
建安中, 曹操北討柳城, 過涿郡, 魏志曰, 建安十二年, 操北征烏桓, 涉鮮卑, 討柳城, 登白狼山也。告守令曰:「故北中郎將盧植, 名著海內, 學為儒宗, 士之楷模, 國之楨幹也。昔武王入殷, 封商容之閭;鄭喪子產, 仲尼隕涕。左傳曰:「仲尼聞子產死, 出涕曰:『古之遺愛也。』」孤到此州, 嘉其餘風。春秋之義, 賢者之後, 宜有殊禮。公羊傳曰:「君子之善善也長, 惡惡也短。惡惡止其身, 善善及子孫。賢者子孫, 故君子為之諱也。」亟遣丞掾除其墳墓, , 急也。存其子孫, 并致薄醊, , 祭酹也。音張芮反。以彰厥德。」子毓, 知名。魏志曰:「毓字子家, 十歲而孤, 以學行稱, 仕魏至侍中、吏部尚書。時舉中書郎, 詔曰:『得其人與不, 在盧生耳。選舉莫取有名, 如畫地為餅, 不可啖也。』毓對曰:『名不足以致異人, 而可以得常士。常士畏敎慕善, 然後有名也。』」
論曰:風霜以別草木之性, 論語曰:「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。」危亂而見貞良之節, 老子曰:「國家昏亂有忠臣。」則盧公之心可知矣。夫螽蠆起懷, 雷霆駭耳, 雖賁、育、荊、諸之倫, 孟賁, 多力者也;夏育, 勇者也:並衞人。荊, 荊軻也。諸, 專諸也。未有不冘豫奪常者也。, 人行貌也, 音淫。言冘豫不能自定也。奪謂易其常分者也。當植抽白刃嚴閤之下, 追帝河津之閒, 排戈刃, 赴戕折, 事見何進傳。杜預注左傳曰:「戕者, 卒暴之名也。」豈先計哉?君子之於忠義, 造次必於是, 顛沛必於是也。孔子曰:「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, 造次必於是, 顛沛必於是。」馬融注云:「造次, 急遽也。顛沛, 僵仆也。雖急遽僵仆, 不違仁也。」
趙歧字邠卿, 京兆長陵人也。初名嘉, 生於御史臺, 因字臺卿, 以其祖為御史, 故生於臺也。後避難, 故自改名字, 示不忘本土也。歧少明經, 有才蓺, 娶扶風馬融兄女。融外戚豪家, 歧常鄙之, 不與融相見。三輔決錄注曰:「歧娶馬敦女宗姜為妻。敦兄子融甞至歧家, 多從賔與從妹宴飲作樂, 日夕乃出。過問趙處士所在。歧亦厲節, 不以妹𦕓之故屈志於融也。與其友書曰:『馬季長雖有名當世, 而不持士節, 三輔高士未曾以衣裾襒其門也。』歧曾讀周官二義不通, 一往造之, 賤融如此也。」仕州郡, 以廉直疾惡見憚。年三十餘, 有重疾, 卧蓐七年, , 寢蓐也。聲類曰:「蓐, 薦也。」自慮奄忽, 乃為遺令勑兄子曰:「大丈夫生世, 遯無箕山之操, 易曰:「遯而亨, 君子以遠小人。」王弼注:「遯之義, 避內而之外者也。」箕山, 許由所隱處也。仕無伊、呂之勳, 天不我與, 復何言哉!可立一員石於吾墓前, 刻之曰:『漢有逸人, 姓趙名嘉。有志無時, 命也柰何!』」其後疾瘳。
永興二年, 辟司空掾, 議二千石得去官為親行服, 朝廷從之。其後為大將軍梁冀所辟, 為陳損益求賢之策, 冀不納。舉理劇, 為皮氏長。皮氏故城在今絳州龍門縣西。決錄曰「歧為長, 抑彊討姦, 大興學校」也。會河東太守劉祐去郡, 而中常侍左悺兄勝代之, 歧恥疾宦官, 即日西歸。京兆尹延篤復以為功曹。
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為京兆虎牙都尉, 玹音玄。郡人以玹進不由德, 皆輕侮之。歧及從兄襲又數為貶議, 玹深毒恨。決錄注:「襲字元嗣。先是杜伯度、崔子玉以工草書稱于前代, 襲與羅暉拙書, 見蚩於張伯英。英頗自矜高, 與朱賜書云『上比崔、杜不足, 下方羅、趙有餘』」也。延熹元年, 玹為京兆尹, 歧懼禍及, 乃與從子戩逃避之。玹果收歧家屬宗親, 陷以重法, 盡殺之。決錄注曰:「歧長兄磐, 州都官從事, 早亡。次兄無忌, 字世卿, 部河東從事, 為玹所殺。」戩音翦。歧遂逃難四方, 江、淮、海、岱, 靡所不歷。自匿姓名, 賣餅北海市中。時安丘孫嵩年二十餘, 遊市見歧, 察非常人, 停車呼與共載。歧懼失色, 嵩乃下帷, 令騎屏行人。密問歧曰:「視子非賣餅者, 又相問而色動, 不有重怨, 即亡命乎?我北海孫賔石, 闔門百口, 埶能相濟。」歧素聞嵩名, 即以實告之, 遂以俱歸。嵩先入白母曰:「出行, 乃得死友。」迎入上堂, 饗之極歡。藏歧複壁中數年, 歧作戹屯歌二十三章。
後諸唐死滅, 因赦乃出。三府聞之, 同時並辟。九年, 乃應司徒胡廣之命。會南匈奴、烏桓、鮮卑反叛, 公卿舉歧, 擢拜并州刺史。歧欲奏守邊之策, 未及上, 會坐黨事免, 因撰次以為禦寇論。決錄注曰:「是時綱維不攝, 閹豎專權, 歧擬前代連珠之書四十章上之, 留中不出。」
靈帝初, 復遭黨錮十餘歲。中平元年, 四方兵起, 詔選故刺史、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, 徵歧拜議郎。車騎將軍張溫西征關中, 請補長史, 別屯安定。大將軍何進舉為敦煌太守, 行至襄武, 縣名, 屬隴西郡。歧與新除諸郡太守數人俱為賊邊章等所執。賊欲脅以為帥, 歧詭辭得免, 展轉還長安。決錄注曰「歧還至陳倉, 復遇亂兵, 裸身得免, 在草中十二日不食」也。
及獻帝西都, 復拜議郎, 稍遷太僕。及李傕專政, 使太傅馬日磾撫慰天下, 以歧為副。日磾行至洛陽, 表別遣歧宣揚國命, 所到郡縣, 百姓皆喜曰:「今日乃復見使者車騎。」
是時袁紹、曹操與公孫瓚爭冀州, 紹及操聞歧至, 皆自將兵數百里奉迎, 歧深陳天子恩德, 宜罷兵安人之道, 又移書公孫瓚, 為言利害。紹等各引兵去, 皆與歧期會洛陽, 奉迎車駕。歧南到陳留, 得篤疾, 經涉二年, 期者遂不至。
興平元年, 詔書徵歧, 會帝當還洛陽, 先遣衞將軍董承修理宮室。歧謂承曰:「今海內分崩, 唯有荊州境廣地勝, 西通巴蜀, 南當交阯, 年穀獨登, 兵人差全。歧雖迫大命, 猶志報國家, 欲自乘牛車, 南說劉表, 可使其身自將兵來衞朝廷, 與將軍并心同力, 共獎王室。此安上救人之策也。」承即表遣歧使荊州, 督租糧。歧至, 劉表即遣兵詣洛陽助修宮室, 軍資委輸, 前後不絕。時孫嵩亦寓於表, 表不為禮, 歧乃稱嵩素行篤烈, 因共上為青州刺史。歧以老病, 遂留荊州。
曹操時為司空, 舉以自代。光祿勳桓典、少府孔融上書薦之, 於是就拜歧為太常。年九十餘, 建安六年卒。先自為壽藏, 壽藏謂塚壙也。稱壽者, 取其久遠之意也。猶如壽宮、壽器之類。冢在今荊州古郢城中也。圖季札、子產、晏嬰、叔向四像居賔位, 又自畫其像居主位, 皆為讚頌。勑其子曰:「我死之日, 墓中聚沙為牀, 布簟白衣, 散髮其上, 覆以單被, 即日便下, 下訖便掩。」歧多所述作, 著孟子章句、三輔決錄傳於時。決錄序曰:「三輔者, 本雍州之地, 世世徙公卿吏二千石及高貲, 皆以陪諸陵。五方之俗雜會, 非一國之風, 不但繫於詩秦、豳也。其為士好高尚義, 貴於名行。其俗失則趣埶進權, 唯利是視。余以不才, 生於西土, 耳能聽而聞故老之言, 目能視而見衣冠之疇, 心能識而觀其賢愚。常以玄冬, 夢黃髮之士, 姓玄名明, 字子真, 與余寤言, 言必有中, 善否之閒, 無所依違, 命操筆者書之。近從建武以來, 暨于斯今, 其人旣亡, 行乃可書, 玉石朱紫, 由此定矣, 故謂之決錄矣。」
贊曰:吳翁溫愛, 義干剛烈。謂以義干梁冀爭李固也。延、史字人, 風和恩結。梁使顯刑, 誣黨潛絕。子幹兼姿, 逢掖臨師。禮記孔子曰:「丘少居魯, 衣逢掖之衣。」鄭玄注曰:「逢猶大也。為大掖之衣, 此君子有道蓺者所衣也。」相承本作縫, 義亦通。邠卿出疆, 專出朝威。, 界也。左傳曰:「大夫出疆, 苟利社稷, 專之可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