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五 ‧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

卷二十五 ‧ 列傳第十五

卓茂 魯恭弟丕 魏霸 劉寬
卓茂字子康, 南陽宛人也。父祖皆至郡守。茂, 元帝時學於長安, 事博士江生, 江生, 魯人江翁也。昭帝時為博士, 號魯詩宗。見前書。習詩、禮及歷筭, 究極師法, 稱為通儒。性寬仁恭愛。鄉黨故舊雖行能與茂不同, 而皆愛慕欣欣焉。東觀記曰:「茂為人恬蕩樂道, 推實不為華貌, 行己在於清濁之閒, 自束髮至白首, 與人未甞有爭競。」
初辟丞相府史, 事孔光, 光稱為長者。時甞出行, 有人認其馬。茂問曰:「子亡馬幾何時?」對曰:「月餘日矣。」茂有馬數年, 心知其謬, 嘿解與之, 挽車而去, 顧曰:「若非公馬, 幸至丞相府歸我。」他日, 馬主別得亡者, 乃詣府送馬, 叩頭謝之。茂性不好爭如此。
後以儒術舉為侍郎, 給事黃門, 遷密令。, 今洛州密縣也。勞心諄諄, 諄諄, 忠謹之貌也。詩曰:「誨爾諄諄。」音之順反。視人如子, 舉善而敎, 口無惡言, 吏人親愛而不忍欺之。家語曰:「密子賤為單父宰, 人不忍欺。」人甞有言部亭長受其米肉遺者, 部謂所部也。茂辟左右問之曰:「亭長為從汝求乎?為汝有事囑之而受乎?將平居自以恩意遺之乎?」人曰:「徃遺之耳。」茂曰:「遺之而受, 何故言邪?」人曰:「竊聞賢明之君, 使人不畏吏, 吏不取人。今我畏吏, 是以遺之, 吏旣卒受, 故來言耳。」茂曰:「汝為敝人矣。凡人所以貴於禽獸者, 以有仁愛, 知相敬事也。今鄰里長老尚致饋遺, 此乃人道所以相親, 況吏與民乎?吏顧不當乘威力強請求耳。凡人之生, 群居雜處, 故有經紀禮義以相交接。汝獨不欲修之, 寧能高飛遠走, 不在人閒邪?亭長素善吏, 歲時遺之, 禮也。」人曰:「苟如此, 律何故禁之?」茂笑曰:「律設大法, 禮順人情。今我以禮敎汝, 汝必無怨惡;以律治汝, 何所措其手足乎?一門之內, 小者可論, 大者可殺也。且歸念之!」於是人納其訓, 吏懷其恩。初, 茂到縣, 有所廢置, 吏人笑之, 鄰城聞者皆蚩其不能。河南郡為置守令, 茂不為嫌, 理事自若。東觀記曰:「守令與茂並居, 久之, 吏人不歸往守令。」數年, 敎化大行, 道不拾遺。平帝時, 天下大蝗, 河南二十餘縣皆被其災, 獨不入密縣界。督郵言之, 續漢志曰:「郡監縣有五部, 部有督郵掾, 以察諸縣也。」太守不信, 自出案行, 見乃服焉。
是時王莽秉政, 置大司農六部丞, 勸課農桑, 王莽攝政, 置大司農部丞十三人, 人部一州, 勸課農桑。今書及東觀記並言六部。遷茂為京部丞, 密人老少皆涕泣隨送。及莽居攝, 以病免歸郡, 常為門下掾祭酒, 不肯作職吏。
更始立, 以茂為侍中祭酒, 續漢志曰:「侍中, 無員, 掌侍左右, 顧問應對, 本有僕射一人, 中興轉為祭酒。」從至長安, 知更始政亂, 以年老乞骸骨歸。
時光武初即位, 先訪求茂, 茂詣河陽謁見。東觀記曰, 茂時年七十餘矣。乃下詔曰:「前密令卓茂, 束身自修, 執節淳固, 誠能為人所不能為。夫名冠天下, 當受天下重賞, 故武王誅紂, 封比干之墓, 表商容之閭。王子比干, 紂殺之。商容, 殷賢臣。武王入殷, 命閎夭封比干之墓, 命畢公表商容之閭。表, 旌顯也。閭, 里門也。事見史記。今以茂為太傅, 封襃德侯, 東觀記、續漢書皆作「宣德侯」。食邑二千戶, 賜几杖車馬, 衣一襲, 單複具謂之襲。絮五百斤」。復以茂長子戎為太中大夫, 次子崇為中郎, 給事黃門。建武四年, , 賜棺椁冢地, 車駕素服親臨送葬。
子崇嗣, 徙封汎鄉侯, 汎鄉在琅邪郡不其縣。官至大司農。崇卒, 子棽嗣。棽音丑金反, 又所金反。棽卒, 子訢嗣。訢卒, 子隆嗣。永元十五年, 隆卒, 無子, 國除。
, 茂與同縣孔休、陳留蔡勳、安衆劉宣、楚國龔勝、上黨鮑宣六人同志, 不仕王莽時, 並名重當時。休字子泉, 哀帝初, 守新都令。新都, 縣也, 屬南陽郡。後王莽秉權, 休去官歸家。及莽篡位, 遣使齎玄纁、束帛, 請為國師, 遂歐血託病, 杜門自絕。光武即位, 求休、勳子孫, 賜穀以旌顯之。劉宣字子高, 安衆侯崇之從弟, 知王莽當篡, 乃變名姓, 抱經書隱避林藪。建武初乃出, 光武以宣襲封安衆侯。擢龔勝子賜為上谷太守。勝、鮑宣事在前書。勳事在玄孫邕傳。
論曰:建武之初, 雄豪方擾, 虓呼者連響, 嬰城者相望, , 虎怒也。詩曰:「闞如虓虎。」嬰城, 言以城自嬰繞。斯固倥傯不暇給之日。字書曰:「倥傯, 窮困也。給, 足也。」日促事多, 不暇給足也。卓茂斷斷小宰, 無它庸能, 斷斷猶專一也。書曰:「斷斷猗無它伎。」時已七十餘矣, 而首加聘命, 優辭重禮, 其與周、燕之君表閭立館何異哉?史記燕昭王即位, 欲雪齊恥, 以招賢者, 得郭隗, 為築宮而師事之。於是蘊憤歸道之賔, , 積也。越關阻, 捐宗族, 以排金門者衆矣。夫厚性寬中近於仁, 犯而不校鄰於恕, , 報也。鄰, 近也。曾子曰:「犯而不校。」率斯道也, 怨悔曷其至乎!怨謂為人所怨也。悔, 恨也。
魯恭字仲康, 扶風平陵人也。其先出於魯頃公, 為楚所滅, 遷於下邑, 因氏焉。世吏二千石, 哀平閒自魯而徙。祖父匡, 王莽時為羲和, 有權數, 號曰「智囊」。匡設六筦之法以窮工商, 故曰權數。父某, 建武初為武陵太守, 卒官。時恭年十二, 弟丕七歲, 晝夜號踴不絕聲, 郡中賻贈無所受, 公羊傳曰:「貨財曰賻。」乃歸服喪, 禮過成人, 鄉里竒之。十五, 與母及丕俱居太學, 習魯詩, 高祖時魯申公詩也。閉戶講誦, 絕人閒事, 兄弟俱為諸儒所稱, 學士爭歸之。
太尉趙憙慕其志, 每歲時遣子問以酒糧, , 遺也。皆辭不受。恭憐丕小, 欲先就其名, 託疾不仕。郡數以禮請, 謝不肯應, 母強遣之, 恭不得已而西, 因留新豐敎授。建初初, 丕舉方正, 恭始為郡吏。太傅趙憙聞而辟之。肅宗集諸儒於白虎觀, 恭特以經明得召, 與其議。與音豫也。
憙復舉恭直言, 待詔公車, 拜中牟令。恭專以德化為理, 不任刑罰。訟人許伯等爭田, 累守令不能決, 恭為平理曲直, 皆退而自責, 輟耕相讓。亭長從人借牛而不肯還之, 牛主訟於恭。恭召亭長, 勑令歸牛者再三, 猶不從。恭歎曰:「是敎化不行也。」欲解印綬去。掾史泣涕共留之, 續漢志曰:「縣置掾史如郡。」亭長乃慙悔, 還牛, 詣獄受罪, 恭貰不問。, 寬貸也, 音時夜反。於是吏人信服。建初七年, 郡國螟傷稼, 犬牙緣界, 不入中牟。河南尹袁安聞之, 疑其不實, 使仁恕掾肥親往廉之。仁恕掾, 主獄, 屬河南尹, 見漢官儀。廉, 察也。恭隨行阡陌, 俱坐桑下, 有雉過, 止其傍。傍有童兒, 親曰:「兒何不捕之?」兒言「雉方將雛」。親瞿然而起, 瞿音久住反。與恭訣曰:「所以來者, 欲察君之政迹耳。今蟲不犯境, 此一異也;化及鳥獸, 此二異也;豎子有仁心, 此三異也。久留, 徒擾賢者耳。」還府, 具以狀白安, 是歲, 嘉禾生恭便坐廷中, 便坐, 於便側之處, 非正室也。續漢書云:「恭謙不矜功, 封以言府, 府即奏上。尹以檄勞曰:『君以名德, 久屈中牟, 物產之化流行, 天降休瑞, 應行而生, 尹甚嘉之。』」安因上書言狀, 帝異之。會詔百官舉賢良方正, 恭薦中牟名士王方, 帝即徵方詣公車, 禮之與公卿所舉同, 方致位侍中。恭在事三年, 州舉尤異, 會遭母喪去官, 吏人思之。
後拜侍御史。和帝初立, 議遣車騎將軍竇憲與征西將軍耿秉擊匈奴, 恭上疏諫曰:
  陛下親勞聖思, 日昃不食, 憂在軍役, 誠欲以安定北垂, 為人除患, 定萬世之計也。臣伏獨思之, 未見其便。社稷之計, 萬人之命, 在於一舉。數年以來, 秋稼不熟, 人食不足, 倉庫空虛, 國無畜積。會新遭大憂, 章帝崩也。人懷恐懼。陛下躬大聖之德, 履至孝之行, 盡諒陰三年, 聽於冢宰。百姓闕然, 三時不聞警蹕之音, 三時, 秋、夏、冬也。天子出警入蹕。和帝章和二年二月即位, 明年春, 議擊匈奴。帝在諒陰不出, 故百姓三時不聞警蹕。莫不懷思皇皇, 若有求而不得。禮記檀弓曰:「魯人顏丁善居喪, 始死, 皇皇焉如有求而不得。」言百姓思帝, 故恭引之。今乃以盛春之月, 興發軍役, 擾動天下, 以事戎夷, 誠非所以垂恩中國, 改元正時, 由內及外也。
  萬民者, 天之所生。天愛其所生, 猶父母愛其子。一物有不得其所者, 則天氣為之舛錯, 況於人乎?故愛人者必有天報。昔大王重人命而去邠, 故獲上天之祐。史記, 古公修后稷、公劉之業, 國人皆戴之。戎翟攻之, 人人皆怒欲戰, 古公曰:「人以我故戰, 殺人父子, 予不忍為。」乃與私屬盡去邠, 止于岐下。邠人舉國扶老攜弱, 盡復歸於岐下。旁國聞之, 亦多歸附。古公乃營築城郭室屋而邑之, 人皆歌頌其德。武王即位, 追尊古公為大王。夫戎狄者, 四方之異氣也。蹲夷踞肆, 與鳥獸無別。, 平也。肆, 放也。言平坐踞傲, 肆放無禮也。若雜居中國, 則錯亂天氣, 汙辱善人, 是以聖王之制, 羈縻不絕而已。字書曰:「羈, 馬絡頭也。」蒼頡篇曰:「縻, 牛繮也。」
  今邊境無事, 宜當脩仁行義, 尚於無為, 令家給人足, 安業樂產。夫人道乂於下, 則陰陽和於上, 祥風時雨, 覆被遠方, 夷狄重譯而至矣。易曰:『有孚盈缶, 終來有它吉。』易比卦辭也。孚, 誠信也。缶, 土器也。王弼注云:「親乎天下, 著信盈缶, 應者豈一道而來, 故必有它吉也。」言甘雨滿我之缶, 誠來有我而吉已。比卦坤下坎上。坤為土, 缶之象也。坎為水, 雨之象也。坎在坤上, 故曰甘雨滿我之缶。有誠信, 則它人來附而吉也。夫以德勝人者昌, 以力勝人者亡。今匈奴為鮮卑所殺, 遠臧於史侯河西, 去塞數千里, 而欲乘其虛耗, 利其微弱, 是非義之所出也。前太僕祭肜遠出塞外, 卒不見一胡而兵已困矣。永平十六年, 竇固、祭肜、耿秉、來苗等四道出擊匈奴。固至天山, 擊走呼衍王, 肜坐不至涿邪山, 無所見而還, 下獄免為庶人也。白山之難, 不絕如綖, 白山即天山也。言肜、固俱擊匈奴, 固至天山, 肜還下獄, 同歷艱危, 故曰如綖。公羊傳曰「中國不絕若綖」也。都護陷沒, 士卒死者如積, 永平末年, 焉耆、龜茲共攻沒都護陳睦, 殺吏士二千餘人。迄今被其辜毒。孤寡哀思之心未弭, 仁者念之, 以為累息, 柰何復欲襲其迹, 不顧患難乎?今始徵發, 而大司農調度不足, 度音大各反。使者在道, 分部督趣, 趣音促。上下相迫, 民閒之急亦已甚矣。三輔、并、涼少雨, 麥根枯焦, 牛死日甚, 此其不合天心之效也。群僚百姓咸曰不可, 陛下獨柰何以一人之計, 弃萬人之命, 不卹其言乎?上觀天心, 下察人志, 足以知事之得失。臣恐中國不為中國, 豈徒匈奴而已哉!惟陛下留聖恩, 休罷士卒, 以順天心。
書奏, 不從。每政事有益於人, 恭輒言其便, 無所隱諱。
其後拜為魯詩博士, 由是家法學者日盛。遷侍中, 數召讌見, 問以得失, 賞賜恩禮寵異焉。遷樂安相。章帝孫千乘王寵相也。和帝改千乘國為樂安國, 故城在今淄州高苑縣北。是時東州多盜賊, 群輩攻劫, 諸郡患之。恭到, 重購賞, 說文曰:「以財相賕曰購。」開恩信, 其渠帥張漢等率支黨降, 恭上以漢補博昌尉, 博昌, , 屬千乘國, 今青州縣也。其餘遂自相捕擊, 盡破平之, 州郡以安。
永元九年, 徵拜議郎。八月, 飲酎, 齋會章臺, 詔使小黃門特引恭前。其夜拜侍中, 勑使陪乘, 勞問甚渥。冬, 遷光祿勳, 選舉清平, 京師貴戚莫能枉其正。十二年, 代呂蓋為司徒。漢官儀曰:「呂蓋字君玉, 苑陵人。」十五年, 從巡狩南陽, 除子撫為郎中, 賜駙馬從駕。, 副也。非正所乘, 皆為副。說文曰:「駙馬, 副馬也。」時弟丕亦為侍中。兄弟父子並列朝廷。後坐事策免。續漢書曰「坐族弟弘農都尉炳事免官」也。殤帝即位, 以恭為長樂衞尉。永初元年, 復代梁鮪為司徒。漢官儀曰「鮪字伯元, 河東平陽人」也。
, 和帝末, 下令麥秋得案驗薄刑, 而州郡好以苛察為政, 因此遂盛夏斷獄。恭上疏諫曰:
  臣伏見詔書, 敬若天時, , 順也。尚書堯典曰:「乃命羲和, 欽若昊天, 敬授人時。」憂念萬民, 為崇和氣, 罪非殊死, 且勿案驗。進柔良, 退貪殘, 奉時令。言順月令以行事也。所以助仁德, 順昊天, 致和氣, 利黎民者也。
  舊制至立秋乃行薄刑, 自永元十五年以來, 改用孟夏, 而刺吏、太守不深惟憂民息事之原, 進良退殘之化, 月令曰:「孟夏, 命太尉贊桀俊, 遂賢良, 舉長大, 行爵出祿, 必當其位。」因以盛夏徵召農人, 拘對考驗, 連滯無已, 司隷典司京師, 四方是則, 漢官儀曰:「司隷校尉董領京師及三輔、三河、弘農。」而近於春月分行諸部, 託言勞來貧人, 而無隱惻之實, 煩擾郡縣, 廉考非急, 逮捕一人, 罪延十數, , 及也。辭所連及, 即追捕之。上逆時氣, 下傷農業。案易五月姤用事。東觀記曰:「五月姤卦用事。」姤卦巽下乾上, 初六, 一陰爻生, 五月之卦也。本多作「后」, 古字通。經曰:「后以施令誥四方。」, 理也。易姤卦象曰:「天下有風, , 后以施令誥四方。」乾為天, 君之象也;巽為風, 號令之象也;后, 君也;故以喻人君施令也。言君以夏至之日, 施命令止四方行者, 所以助微陰也。易復卦曰:「先王以至日閉關, 商旅不行。」故夏至宜止行也。五月陰氣始生, 故曰微陰。行者尚止之, 況於逮召考掠, 奪其時哉!
  比年水旱傷稼, 人飢流宂。, 散也。今始夏, 百穀權輿, 陽氣胎養之時。爾雅曰:「權輿, 始也。」萬物皆含胎長養之時。自三月以來, 陰寒不暖, 物當化變而不被和氣。月令:「孟夏斷薄刑, 出輕繫。行秋令則苦雨數來, 五穀不熟。」鄭玄注禮記云:「申之氣乘之也。苦雨, 白露之類也, 時物得而傷也。」又曰:「仲夏挺重囚, 挺猶寬也。益其食。行秋令則草木零落, 西之氣乘之也。八月宿直昴, 為獄主殺。人傷於疫。」大陵之氣為害也。大陵, 星名。春秋合誠圖曰「大陵主死喪」也。夫斷薄刑者, 謂其輕罪已正, 不欲令久繫, 故時斷之也。臣愚以為今孟夏之制, 可從此令, 其決獄案考, 皆以立秋為斷, 以順時節, 育成萬物, 則天地以和, 刑罰以清矣。
, 肅宗時, 斷獄皆以冬至之前, 自後論者互多駮異。鄧太后詔公卿以下會議, 恭議奏曰:
  夫陰陽之氣, 相扶而行, 發動用事, 各有時節。若不當其時, 則物隨而傷。王者雖質文不同, 而茲道無變, 四時之政, 行之若一。月令, 周世所造, 而所據皆夏之時也, 謂氣候及星辰昏旦, 皆夏時也。其變者唯正朔、服色、犧牲、徽號、器械而已。夏以建寅為正, 服色、犧牲、徽號、器械皆尚黑;殷以建丑為正, 尚白;周以建子為正, 尚赤。周以夜半為朔, 殷以雞鳴為朔, 夏以平旦為朔。祭天地宗廟曰犧, 卜得吉曰牲。徽號, 旌旗之名也。器械, 禮樂之器及甲兵也。故曰:「殷因於夏禮, 周因於殷禮, 所損益可知也。」易曰:「潛龍勿用。」龍以喻陽氣, 易乾卦初九爻辭。言十一月、十二月陽氣潛臧, 未得用事。雖煦噓萬物, 養其根荄, , 草根也, 荄音該, 又音皆。而猶盛陰在上, 地涷水氷, 陽氣否隔, 閉而成冬。故曰:「履霜堅氷, 陰始凝也。馴致其道, 至堅氷也。」易坤卦象辭也。馴, 順也。言陰以卑順為道, 漸至顯著, 猶自履霜而至堅冰。言五月微陰始起, 至十一月堅氷至也。
  夫王者之作, 因時為法。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, 助三正之微, 定律著令, 三正, 三微也。前書音義曰:「言陽氣始施, 萬物微而未著, 故曰微。」一曰天統, 謂周十一月建子為正, 天始施之端也。二日地統, 謂殷十二月建丑為正, 地始化之端也。三曰人統, 謂夏十三月建寅為正, 人始成之端也。冀承天心, 順物性命, 以致時雍。然從變改以來, 年歲不熟, 穀價常貴, 人不寧安。小吏不與國同心者, 率入十一月得死罪賊, 不問曲直, 便即格殺。雖有疑罪, 不復讞正。一夫吁嗟, 王道為虧, 況於衆乎?易十一月「君子以議獄緩死」, 易中孚象詞也。稽覽圖中孚十一月卦也。可令疑罪使詳其法, 大辟之科, 盡冬月乃斷。其立春在十二月中者, 勿以報囚如故事。報囚, 謂奏請報決也。
後卒施行。
恭再在公位, 選辟高第, 至列卿郡守者數十人。而其耆舊大姓, 或不蒙薦舉, 至有怨望者。恭聞之, 曰:「學之不講, 是吾憂也。, 習也。論語孔子之言也。諸生不有鄉舉者乎?」言人患學之不習耳, 若能究習, 自有鄉里之舉, 豈要待三公之辟乎?終無所言。恭性謙退, 奏議依經, 潛有補益, 然終不自顯, 故不以剛直為稱。三年, 以老病策罷。六年, 年八十一, 卒於家。
以兩子為郎。長子謙, 為隴西太守, 有名績。謙子旭, 官至太僕, 從獻帝西入關, 與司徒王允同謀共誅董卓。及李傕入長安。旭與允俱遇害。
丕字叔陵, 性沈深好學, 孳孳不倦, 孳孳, 不怠之意。遂杜絕交游, 不答候問之禮。士友常以此短之, 而丕欣然自得。遂兼通五經, 以魯詩、尚書敎授, 為當世名儒。後歸郡, 為督郵功曹, 所事之將, 無不師友待之。
建初元年, 肅宗詔舉賢良方正, 大司農劉寬舉丕。時對策者百有餘人, 唯丕在高第, 除為議郎, 遷新野令。視事朞年, 州課第一, 擢拜青州刺史。務在表賢明, 慎刑罰。七年, 坐事下獄司寇論。司寇, 刑名也。決罪曰論, 言奏而論決之。前書曰「司寇, 二歲刑」也。
元和元年徵, 再遷, 拜趙相。門生就學者常百餘人, 關東號之曰「五經復興魯叔陵」。趙王商甞欲避疾, , 趙王良之孫。便時移住學官, 丕止不聽。學宮謂學舍也。王乃上疏自言, 詔書下丕。丕奏曰:「臣聞禮, 諸侯薨於路寢, 大夫卒於嫡室, 路寢、嫡室皆正寢。禮喪大記之文。死生有命, 未有逃避之典也。學官傳五帝之道, 修先王禮樂敎化之處, 王欲廢塞以廣游讌, 事不可聽。」詔從丕言, 王以此憚之。其後帝巡狩之趙, 特被引見, 難問經傳, 厚加賞賜。在職六年, 嘉瑞屢降, 吏人重之。
永元二年, 遷東郡太守。丕在二郡, 為人修通溉灌, 百姓殷富。數薦達幽隱名士。續漢書曰:「薦王龔等, 皆備帷幄近臣。」明年, 拜陳留太守。視事三朞, 後坐禀貧人不實, 徵司寇論。
十一年復徵, 再遷中散大夫。續漢志曰:「秩六百石, 無員。」時侍中賈逵薦丕道蓺深明, 宜見任用。和帝因朝會召見諸儒, 丕與侍中賈逵、尚書令黃香等相難數事, 帝善丕說, 罷朝, 特賜冠幘履韤衣一襲。丕因上疏曰:「臣以愚頑, 顯備大位, 犬馬氣衰, 猥得進見, 論難於前, 無所甄明, , 別也。衣服之賜, 誠為優過。臣聞說經者, 傳先師之言, 非從己出, 不得相讓;相讓則道不明, 若規矩權衡之不可枉也。, 圓也。矩, 方也。權, 秤錘。衡, 秤衡。難者必明其據, 說者務立其義, 浮華無用之言不陳於前, 故精思不勞而道術愈章。法異者, 各令自說師法, 博觀其義。覽詩人之旨意, 察雅頌之終始, 明舜、禹、皐陶之相戒, 尚書帝舜謂禹曰:「臣作朕股肱耳目。」禹戒舜曰:「安汝止, 慎乃在位。」咎繇戒禹曰:「慎厥身修, 思永, 惇叙九族, 在知人。」禹曰:「吁咸若時, 惟帝其難之。」是相誡也。顯周公、箕子之所陳, 周公作無逸、立政二篇以戒成王, 箕子為武王陳洪範九疇之義, 並見尚書。觀乎人文, 化成天下。易賁卦曰:「觀乎天文, 以察時變;觀乎人文, 以化成天下。」注云:「解天之文, 則時變可知;解人之文, 則化成可為也。」陛下旣廣納謇謇以開四聦, 無令芻蕘以言得罪;芻蕘, 採薪者也。大雅板詩曰「詢于芻蕘」也。旣顯巖穴以求仁賢, 無使幽遠獨有遺失。」
十三年, 遷為侍中, 免。
永初二年, 詔公卿舉儒術篤學者, 大將軍鄧隲舉丕, 再遷, 復為侍中、左中郎將, 再為三老。三老, 解見明帝紀也。五年, 年七十五, 卒於官。
魏霸字喬卿, 濟陰句陽人也。句音鉤。世有禮義。霸少喪親, 兄弟同居, 州里慕其雍和。
建初中, 舉孝廉, 八遷。和帝時為鉅鹿太守。以簡朴寬恕為政。掾史有過, 要先誨其失, 不改者乃罷之。吏或相毀訴, 霸輒稱它吏之長, 終不及人短, 言者懷慙, 譖訟遂息。
永元十六年, 徵拜將作大匠。明年, 和帝崩, 典作順陵。時盛冬地凍, 中使督促, 數罰縣吏以厲霸。霸撫循而已, 初不切責, 而反勞之曰:「令諸卿被辱, 大匠過也。」吏皆懷恩, 力作倍功。
延平元年, 代尹勤為太常。明年, 以病致仕, 為光祿大夫。永初五年, 拜長樂衞尉, 以病乞身, 復為光祿大夫, 卒於官。
劉寬字文饒, 弘農華陰人也。謝承書曰「寬少學歐陽尚書、京氏易, 尤明韓詩外傳。星官、風角、筭歷, 皆究極師法, 稱為通儒。未甞與人爭埶利之事」也。角, 隅也。觀四隅之風占之也。父崎, 崎音丘宜反。順帝時為司徒。寬甞行, 有人失牛者, 乃就寬車中認之。寬無所言, 下駕步歸。有頃, 認者得牛而送還, 叩頭謝曰:「慙負長者, 隨所刑罪。」寬曰:「物有相類, 事容脫誤, 幸勞見歸, 何為謝之?」州里服其不校。, 報也。論語曰:曾子曰「犯而不校」。
桓帝時, 大將軍辟, 五遷司徒長史。大將軍, 梁冀也。時京師地震, 特見詢問, 再遷, 出為東海相。東海王彊曾孫臻之相也。延熹八年, 徵拜尚書令, 遷南陽太守。典歷三郡, 溫仁多恕, 雖在倉卒, 未甞疾言遽色。常以為「齊之以刑, 民免而無恥」。吏人有過, 但用蒲鞭罰之, 示辱而已, 終不加苦。事有功善, 推之自下。災異或見, 引躬克責。每行縣止息亭傳, 輒引學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經對講。續漢書曰:「博士祭酒, 秩六百石。祭酒本僕射也, 中興改為祭酒。」處士, 有道蓺而在家者。見父老慰以農里之言, 少年勉以孝悌之訓。人感德興行, 日有所化。
靈帝初, 徵拜太中大夫, 侍講華光殿。洛陽宮殿簿云:「華光殿在華林園內。」遷侍中, 賜衣一襲。轉屯騎校尉, 遷宗正, 轉光祿勳。熹平五年, 代許訓為太尉。漢官儀曰:「許訓字季師, 平輿人。」靈帝頗好學蓺, 每引見寬, 常令講經。寬甞於坐被酒睡伏。, 加也, 為酒所加也。被音平寄反。帝問:「太尉醉邪?」寬仰對曰:「臣不敢醉, 但任重責大, 憂心如醉。」帝重其言。
寬簡略嗜酒, 不好盥浴, 說文曰:「澡手曰盥。」音管。京師以為諺。甞坐客, 遣蒼頭市酒, 迂久, 迂久猶良久也。大醉而還。客不堪之, 罵曰:「畜產。」寬須更遣人視奴, 疑必自殺。顧左右曰:「此人也, 罵言畜產, 辱孰甚焉!故吾懼其死也。」夫人欲試寬令恚, 伺當朝會, 裝嚴已訖, 使侍婢奉肉羹, 飜汙朝衣。婢遽收之, 寬神色不異, 乃徐言曰:「羹爛汝手?」其性度如此。海內稱為長者。
後以日食策免。拜衞尉。光和二年, 復代段熲為太尉。在職三年, 以日變免。又拜永樂少府, 遷光祿勳。以先策黃巾逆謀, 先策謂預知也。以事上聞, 封逯鄉侯六百戶。逯音錄。中平二年卒, 時年六十六。贈車騎將軍印綬, 位特進, 謚曰昭烈侯。子松嗣, 官至宗正。
贊曰:卓、魯款款, 款款, 忠誠也。情愨德滿。仁感昆蟲, 愛及胎卵。童兒不捕雉也。寬、霸臨政, 亦稱優緩。